記者陳盈貞/報導
花蓮市漫畫嘉年華踩街活動進入倒數階段,各社區趕工製作遊行大偶,展現社區特色。大陳社區發展協會與復興國小學童製作的大偶「阮弼真君」,結合地方文化、歷史進行設計,製作近兩週,目前已在上色階段。
為趕工製作大偶「阮弼真君」,復興國小主任許雅玲說,學生利用下課、美勞課時間製作外,學生家長、護士阿姨與市公所的替代役也在假日協助,期推廣「阮弼真君」歷史,也讓居民更瞭解社區故事。
許雅玲說,學校曾安排課程,帶學生參觀阮弼真君廟,瞭解其歷史、文化後,利用美術課讓學生繪出心中的「阮弼真君」,並綜合阮弼真君特色,交給市公所設計Q版造型,製作內部結構。
復興國小美術老師林文英負責指導製作大偶,她說,「阮弼真君」架設結構後,以保麗龍為主體,先用服貼性較好的報紙黏貼塑型,再貼上多層紗布,以利上色。她說,船下方的海浪最難製作,因皺褶多,需細心處理,才能作出堆疊效果。
林文英在現場示範如何上色,並在一旁細心指導學生。她說,希望藝文不只在課堂上,也能藉此機會實際學習技巧、走出校園學習,但前提是要學生先完成分內作業,才能參與製作。
林文英說,學生平時就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有基本製作概念,學生也可以從製作大偶中,學習團隊分工合作以及社區文化,是非常好的經驗。
一九五五年,因國共戰爭,大陳島上的村民遷村至台灣,花蓮的大陳一村、二村即為安置地,靠海維生的大陳人在台灣落地生根,被奉為大陳媽祖的「阮弼真君」,也隨著在村裡落腳。
大陳一村的阮弼真君廟,於民國五十九年由村民集資興建,居民當時特地從宜蘭聘請神像雕刻師傅,仿照大陳島上奉祀的真君神像雕刻,並於民國六十一年安座後,成為大陳人的信仰中心。
復興國小校長陳俊仁說,阮弼真君廟主要供俸主神阮弼真君,以及觀世音菩薩跟媽祖,其中「阮弼真君」是大陳社區的鄉土神,以前大陳人在出海前,都會去拜阮弼真君,祈求出海平安、滿載而歸,所以可以稱祂為大陳人最重要的地方神。
陳俊仁說,大陳的故事、歷史、人文與復興國小有密切關聯。他說,六十年前,在大陳社區設立明恥國小大陳分校,也就是復興國小前身,所以這次與市公所合作,希望一起完成大偶,推廣社區文化。
高兩公尺的大偶「阮弼真君」,乘坐長五公尺的船,呼應阮弼真君廟中的雕像,十分壯觀。陳俊仁說,今年適逢復興國小六十週年,大偶「阮弼真君」也將成為校史的一部分,遊行結束後,期規劃放置學校,成為鄉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