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花蓮縣政府教育處主辦,宜昌國小承辦的「花蓮縣一○五年度網路成癮辨識初階及進階種子教師培訓輔導研習」,邀請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師李昆華擔任講師,從網路成癮的類型與成因、徵兆及辦識方法、戒除的動機誘發、以及輔導策略等四大面向來說明,他指出,國小生平日每週上網時間約二十二小時,即可能成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者。
李昆樺指出,一般人認為的網路成癮,除了網路遊戲之外,社群網站的分享、線上購物等都可能是網路成癮的潛在風險因子,尤其現在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情況下,就連吃個美食,有不少人第一件事就是忙著拍照打卡上傳臉書,更是不時關切按讚數。
現代人在網路使用頻率相當高,包括email、查資料、看影片、玩遊戲……等,但上網就是網癮嗎?要如何區分習慣與上癮?李昆樺表示,成癮是有階段性的,當一個人強迫使用且無法停止時就是上癮了,會不斷渴求上網來滿足,一旦停用就會非常痛苦,習慣則是定時、定點、定量,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對於生活功能是否造成「缺損」,包括人際關係、學業/職業、生活自理、生理功能。
根據學生網路成癮向分析,可能有網路沉迷傾向的國小約有百分之十二,國中約有百分之十四、高中約有百分之十八,網路成癮高危險群者,國小約占百分之二十、國中約占百分之二十三、高中約占百分之三十二。網路成癮高危險群者,國小生平日每週上網時間約二十二小時、寒暑假每週約三十六小時,國中及高中平日每週上網約二十八小時,寒暑假每週約五十二小時。
李昆樺表示,老師們能做的是增加孩子接受輔導的動機,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靜下心來、保持正向思考,家長也應從旁協助,提升親子關係、拉近彼此距離,以包容的心去諒解孩子的情緒,逐步修正並減少小朋友網路的使用量,學習自我克制,而不是一昧強制性的禁止。
李昆樺說,可透過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建立平衡生活型態,像是利用深呼吸來轉移注意力,從一數到六,在吸氣吐氣之間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情緒變化,進而逐步改善網路成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