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道田/報導
屏東萬巒的客家子弟陳瑞賢,退伍後考上臺灣省農會,因工作關係從屏東搬到高雄鳳山。民國八十七年,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他認為做志工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以及付出、廣結善緣,後來陳瑞賢到台東關山當志工,他說,來到關山,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鄉一樣,空氣好、百姓純樸,感覺很棒。
他說,人生的經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做志工,就是祈求心靈上的安慰。陳瑞賢表示,雖然生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波折,但那只是生活上的波折,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想追尋心靈上的平靜、清淨的心。
「生命的長短不重要」陳瑞賢說,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能活到九十、一百歲,無法控制生命長短,就要讓生命活得寬、廣,如同證言法師說的哲理,來當志工最重要的就是廣結善緣,有付出,即有收穫,而得到的即是善緣。
身為客家人的陳瑞賢,出生於屏東萬巒,在他當兵結束後,考上台灣省農會的工作,他說,台灣省農會的單位很多,當時他被派到高雄鳳山,以前稱為高雄縣鳳山市,一待即四十年。
陳瑞賢說,他常與以前在鳳山的好朋友,一起到大社觀音山登山,其中一位朋友是慈濟的師兄,他的老婆同是慈濟師姐,曾一起登山多次。某一天,陳瑞賢和朋友在登山途中的休憩站休息,慈濟師兄就詢問他是否願意參加慈濟,當時陳瑞賢聽到慈濟,非常有感。
他說,自己早在民國六十六年,就已經成為慈濟的會員,每個月繳交一百元給慈濟委員,後來因職務調動,陳瑞賢被派到台中工作,便與收款的慈濟委員失去聯絡,自己也沒有多想。他說,當時師兄再次詢問意願,自己就立即點頭答應。
陳瑞賢在民國八十七年「再次」加入慈濟,一直做到現在,他說自己很用心在做服務,也認為「生命是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人不能掌握自己生命,但可以有效的使用。
加入慈濟服務外,陳瑞賢也常抽空回到屏東老家,他說,回到鄉下感到很親切,因為鄉下百姓都很純樸,生活步調不會那麼緊張,更重要的是,鄉下空氣品質好,不像在高雄的空氣,受到汙染。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