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國力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辦理的「一○五年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展」,第一場昨天在葉宿文旅熱鬧登場,縣內六個提案社區單位,以活力十足的動靜態展演,呈現今年在文化局輔導下的社造成果。
保存社區價值與文化
文化局藝文推廣科長陳櫻分表示,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今已邁入第廿二個年頭,今年花蓮縣內共有十二個社區單位提案,每一個社區單位都努力不懈地保存社區價值與文化特色,也受到局長陳淑美的肯定。
昨天在葉宿文旅共有六個社區單位,以動靜態的方式,展現今年社造成果。花蓮縣原住民族婦女關懷協會透過學者的專業協助,向部落耆老採集傳統歌謠,並以樂譜形式完整保存,並轉譯為中文,昨天在會場傳唱一連串祖先傳統歌謠。
《弗費特的旅行》
生動說光復
近年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楊懿如老師團隊,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及周邊社區兩棲類及鳥類著手進行長期監測及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昨天發表繪本《弗費特的旅行》,弗費特是阿美族語「松鼠」(forhet)之意,繪本將松鼠化為公民科學家以活潑生動的觀察方式,讓讀者瞭解光復鄉人文生態景觀。
繪本說玉里小故事
玉里鎮公所在本地作家赫恪.魯瑪林等的協助下,以繪本的形式記錄玉里在地小故事,描述居民如何不分族群地用心經營這塊土地。
傳承夜祭及牽戲文化
富里鄉大庄公廨協會通過導演潘資洲的影像紀錄,爬梳出大庄地區獨特的「大滿族」(Taivoan),部落婦女組成的牽戲班多年努力復振,讓傳統的夜祭及牽戲文化得以傳承下來,昨天也是該紀錄片的首映。
民運發展微旅行
民運社區發展協會有三十多名社區居民前來,氣勢驚人,靜態展上成果也最豐富。雖然協會才成立四年,但致力於社區環境美學營造,今年更發展出微旅行,讓居民帶領民眾認識社區街巷感人的小故事。
會場上有好多精緻米食,是由富里鄉豐南社區發展協會帶來以當地友善環境的「哈拉米」製成的創意小點心。他們以當地豐富的生態環境及百年水圳的保存,推動社區風味餐吸引遊客進入體驗。
花蓮市公所祕書張天民、花蓮縣政府農業處祕書林修合、花蓮林區管理處育樂課技士朱何宗、東華大學退休教授杜淑貞、港口國小校長蘇漢彬、立法委員蕭美琴辦公室助理賴芸貞等佳賓都來共襄盛舉。
現場放眼望去,與會民眾除了來為成果發表加油打氣的社區民眾,在東華大學數位機會中心主任須文蔚、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陳素梅的帶領下,也有許多來自東華大學二、三年級的年輕學子參與其中。
陳櫻分表示,今年希望能發揚社造的種籽,因此特別邀請學生透過聆賞社區營造成果分享及展演,能鼓舞他們走入社區,發揮所學專長投入在地社區工作。
第二場發表會將於十一月十日下午二時,在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一講堂盛大舉行,邀請民眾前往參與,見證花蓮社區營造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