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盈貞/報導
藝術家王夏滿熱愛大自然,「與自然的對話」創作展中的作品,結合撿拾的石頭、廢棄木頭,透過改造賦予生命力;她也分享自己接觸金屬工藝的過程,以及運用教學,鼓勵學生多思考、創造自我風格。
王夏滿在美國申請版畫為主的課程深造,過程中歷經婚姻、生子,她說,當時其中一位老師以「生過孩子難當藝術家」為由,不給予學分,王夏滿另尋其他藝術類別,因緣際會下參加工作營,開啟她的金屬工藝之門。
她說,當時上課的學生多半有金屬工藝基礎,自己完全沒概念,開始思考自己如何跟上同學腳步,除自費學習外,使用以前累積的經驗,以硬蠟雕塑,再灌入金屬做加工,連老師都很吃驚她能完成作品。
王夏滿說,從版畫轉換到金屬工藝,不僅可以把平面設計以立體方式呈現,也從中累積教學經驗,將國外教學方式導入校園,除教導學生基本技巧,更鼓勵學生多思考、創作,並瞭解學生背景,協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
「與自然的對話」創作展作品皆未命名,王夏滿希望觀賞者發揮自己想像,不讓題目侷限想法。她說,往年都以「銀」金屬作為設計,今年第一次以銅金屬做創作展,因銅不像銀金屬華麗,恰與台東純樸的民生風氣相仿。
接觸金屬工藝近二十年的王夏滿,在項鍊設計做創新,以往使用寶石作為綴飾,今年則用海邊撿的石頭、廢棄木頭做設計;靈感來源取自綠色隧道的作品,透過鍛敲技巧,重複鋸、焊、拋光等加工,製作近兩百片落葉,並上深漆,讓作品添加情感與歲月痕跡。
作品中多數使用自材所的廢棄木頭「烏心石」,她說,雖木材不完整,仍有它缺陷的美;將缺縫視為「窗」,外部光滑,代表自己看見世界的美好,更用來映襯木頭內部色澤較暗的內心世界;以紅銅製作的花,則代表在困境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