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葉文杰
花蓮縣文化局培植多元族群文化主體性,培力新移民姊妹成為教師,推廣多元族群認同教案。
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105年9月底,台灣新住民人數已經來到50萬7266人,其中以婚姻配偶為最大宗。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新移民子女就讀各級學校,103年學年度已經達到25萬6200人,國小14萬6877人(占小學生總數12.1%),國中6萬4568人(占國中生總數6.3%),高中職2萬6702人,以及大專院校有3230人。
為落實文化部推展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110年),花蓮縣文化局積極培植多元族群,以新住民文化主體性為軸心,培育新住民文化種子,並鼓勵新住民參與公共事務。
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表示,文化局本年度社造輔導團分別委託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及花蓮縣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除辦理年度社造重要工作,更規劃輔導媒合新住民與在地中小學做多元文化結合,包括前往學校進行母語交流及原鄉文化與美食介紹;另也邀請新住民姐妹至樂齡班或關懷據點擔任講師,促進文化交流。
印尼籍黃佩玲經過培訓,前往豐山國小擔任教師,引介母國經典文化,開拓學童多元國際文化視野,尊重其文化主體性,改變過去學童對於新住民的刻板印象。黃佩玲表示,能夠走入學校當老師,是她剛來到台灣不敢想像的事情,現在能夠向台灣的小學生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與語言,覺得很開心,希望更多人可以認識印尼。
印尼籍楊雪霞與黃佩玲協力前往壽豐鄉溪口長者樂齡班服務,楊雪霞表示,嫁來台灣十多年了,也已經擔任長者樂齡班講師很多年,希望更多剛來的姊妹也能夠加入成為老師,用母語讓更多台灣人認識自己。
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表示,透過新移民姐妹參與社區公共服務事務以及文化交流互動,可降低高齡者對新移民姐妹因不了解而產生的偏見,促進彼此互動,創造共同經驗與回憶,並可促進社區多元族群的和諧與融合,新移民姊妹用行動深根,使異鄉變成安身立命的故鄉,也透過推廣多元族群認同的教案「認識家人的家人的家人」,讓學校的學童與關懷據點的高齡者藉此開啟互動與對話的機會。
台灣是族群多元的社會,每個人也在不同族群的通婚中成為血統複雜的人,但在族群認同的知能卻相當欠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設計多元族群認同教案「認識家人的家人的家人」學習單,特別從生活中的節慶習俗談起,到不同國家是採用如何的儀式在面對節慶、生與死的習俗,飲食文化在不同國家的詮釋是什麼?再讓青少年及兒童從「家人的家人族群圖表」的繪製中,看見自身及同儕的族群關係。
這份教案特別邀請新移民姊妹擔任推廣教師,讓學校的學童與關懷據點的高齡者藉此開啟互動與對話的機會。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秘書游雅帆表示,在課程帶領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學童父親是閩南人、母親是客家人、爺爺是閩南人、奶奶是阿美族、外公是太魯閣族、外婆是客家人,透過這樣的追尋,這位學童才意識到在他身上具有如此多種不同血統,而重新打開認識其他族群文化的藩籬,也因此有更開闊的心去認識自己與他人。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