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小菁╱報導
慈濟科技大學主辦的「流動的藝術1.0」展覽,昨天在花蓮文創園區第十七號館一樓展出,結合蠟染batik,並融入最夯的文創、手作風的絲巾、皮革包、鑰匙圈等居家用品,吸引不少民眾參與。特別的是,從策展、LOGO設計、產品製作到佈展、宣傳,全都是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一手包辦,更是「品牌企劃與推廣」課程的期中考試,促使修課學生活用色彩表達與呈現自創品牌特色,以實務驗證理論。活動中,慈濟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與更生日報社共同舉辦「品牌經營與美學」講座,及「網路行銷工作坊」講座,時間從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因現場座位有限,民眾只要加入更生日報LINE@,留言參加那一場次,即為您保留座位。
創作手作蠟染絲巾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根據行政院教育科學文化處統計數據,台灣文創產產值高達七千九百多億元,期待結合年輕人的創意發想,融入在地元素,藉由跨領域整合來提升文創產值,並吸引更多人關注與投入。所以,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特地邀請馬來西亞抽象派蠟染藝術家郭柔瑩,教導學生創作手作蠟染絲巾。尤其,顏料會隨著乾溼與顏色交錯產生變化,形成明亮而艷麗的畫作,更激發美感與設計的想像力,讓學生直呼大開眼界。
蠟染絲織納人類無形文化遺產
早在二○○九年,聯合國教文科組織把蠟染絲織(BATIK TEXTILE DESIGN)納入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因為,只需白蠟和木蠟,再使用紅、黃、藍三原色,就能交織出繽紛明亮的作品,更可運用在衣服、窗簾、手提袋等,秀出獨一無二的風格。
曾在國際時裝部門品牌工作十年的維也納藝術學院校長郭柔瑩,這次受邀在慈濟科大擔任業界導師,他表示,要搶在蠟冷卻前,完成作品雛形,一旦沒掌控好蠟的溫度,剛畫上的線條也會在絲巾上暈開,影響作品呈現,更考驗著創作者臨場應變的功力。
縫製皮革包到眼花
同時,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也首度採用環保材質超纖皮(超細纖維聚氨脂合成皮革)製作手拿包,純手工裁切、縫製,得花上九個小時,仿真皮、不含塑料成分的材質,顯得格外有質感。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二年級學生涂亞萍表示,縫製皮革包到眼花,一旦縫線沒對齊,就得全部拆掉重來,導致前功盡棄。
海報、LOGO和產品包裝 學生自己來
會場上展出的文創展海報、LOGO和產品包裝,全交給慈濟科大行管系學生一手包辦。設計主軸以金色的線條,闡述蠟徜徉在畫布的流動感,再搭配手工裁切的簡約包裝,走時下最夯的文青風格。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三年級學生李曉鳳表示,設計LOGO很簡單,不過要令人印象深刻,卻很困難。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二年級學生李美玲表示,發現保留皮革的原始顏色,比五顏六色更吸引人,顯得更有質感,更驗證課堂所學的色彩美學。
設計並打造品牌 找到市場價值
文創展並非紙上談兵、曇花一現,而是慈濟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品牌企劃與推廣」課程的期中考試,從事前籌備、分享創作理念到展覽成果都納入分數計算。行管系主任陳皇曄表示,不只要求學生發想、構思、創作而已,也要融入美學,真正跨領域學習如何設計並打造品牌,了解顧客需求,找到市場價值。
除了展出成品,慈濟科大也邀請文創與社會企業人士進行跨界對話,像是自食齊力創辦人賴冠宇談當文創遇到社會企業、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邱奕儒談友善農業「合」厲害、黎明善工職業重建部主任楊幸蓉談「味蕾的幸福」黎明文創咖啡館、Mu工作室創辦人黃睦喬談大愛環保心設計、馬來西亞維也納藝術學院校長郭柔瑩老師談從ZARA到Vienna,並開放民眾體驗蠟染,創作出最獨一無二的作品。
慈濟科大邀請馬意茹講師以工作坊的方式,指導大家操作LINE@各種功能,透過社群行銷,立即讓您的業績提升,顧客滿意度再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