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來自中國的「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昨晚在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上演(見圖.記者謝宗璋/攝),包括秦腔傳統劇《寇准背靴》、《目連救母》、秦腔歷史劇《刺蚌》、《小宴》、秦腔折子戲《鬼怨殺生》等精彩劇目(見圖;謝宗璋/攝)。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以及許多熱愛傳統戲曲的老中青各代鄉親都到場觀賞。
流行於中國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秦腔,又稱為=「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西秦戲」、「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為古老=的聲腔體系。
寧夏秦腔劇團與銀川市秦腔劇團其前身系一九三五年成立的「覺民學社」和一九四二年成立的「庚辰俱樂部」。一九五八年十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銀川劇院」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院」並下轄兩個劇團,史稱老一團、老二團。一九六二年,原老二團下放銀川市改建制為銀川市秦腔劇團、原老一團改建制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
寧夏秦腔劇院先後創作演出了「狸貓換太子」、 「清風明月」、、莊妃與多爾袞」等各類傳統與新編劇碼一百餘部,並先後培育出六代、三百余名優秀藝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有機結合的強勢人才隊伍,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方最具影響的專業藝術團體之一。
二○○二年五月,團員柳萍榮膺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填補了寧夏戲劇藝術五十多年來在此獎項上的空白、二○○五年她成功折桂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二○一○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一文華表演獎」;張曉琴、李小雄、候豔先後榮膺第廿三屆、廿四屆、廿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譜寫出了寧夏戲劇事業新的歷史輝煌,有力地宣傳了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