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勞、資的立場永遠有不完的拉鋸戰,全球皆然,勞方要的工資高、休假多,最好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資方的立場是考量成本,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利潤。
勞動部今年第二次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前天召開後宣布,時薪基本工資十月起,由新台幣一百廿元調高至一二六元。之後明年元旦起,月薪基本工資由二萬零八元調高至二萬一千零九元,時薪調高至一三三元,漲幅五%。
工商團體均以「逆來順受」四字來表達。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說,調幅超出資方預期;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估計,勢必讓工商業界每年多支出兩百卅三億元。
青年勞團 爭取時薪一七七元
勞動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定案後,仍低於青年勞團主張月薪新台幣二萬七九九四元及時薪一七七元訴求。十多位分屬各勞團年輕人到工總抗議,並對接下來勞動部將與勞資雙方共議的七天假等議題,批評資方的相關主張,是爆勞工的肝。
也就是說,勞動部的調漲工資定調後,勞、資雙方都不滿意,企業界人士說,自由經濟社會,勞、資的聘雇關係,由勞、資雙方去媒合,是一種平衡理論,簡單說,資方的付出,要能看到付出與成本效益是否平衡,勞方則看收入是否與付出平衡。
工資調整 正負面影響都有
基本工資調整,對經濟社會產生衝擊,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影響,正面可以提高邊際勞工的工資,目前國內工作人口大約有一千一百萬人,受僱人口約有八百十五萬人,基本工資提高可以稍微提高低收入勞工的消費能力,改善其生活。
其次,可以提高國民年金和勞工老年年金給付的水準,基本工資一旦提高,國民年金和勞工老年年金的投保薪資分級表連動提高,其年金計算基礎也隨之提高;換言之,國民年金和第一級投保的勞工老年年金或相關年金的數額也相對的提高,這些年金的領取人口都是屬於低收入或無收入者,基本工資提高,也有助於改善其經濟生活。
在負面衝擊上,主要增加雇主的直接薪資負擔,根據基本算法粗估,基本工資提高五百元,雇主每月約增加人事成本十億元,每年增加約一一二億元。如今調高一千零一元,一年則約二百卅三億元,這個數字只是基本工資部分,沒有包括其他法定支出。
增加雇主法定支出,包括雇主對勞健保負擔、身心障礙者僱用差額代金、原住民僱用差額代金等,每月雇主將增加負擔約卅五億元,每年約增四三二億元的負擔。
減少製造業的獲利率,據工商團體估計,基本工資調漲五%,大型製造業獲利率減少○.○六%,中小型製造業減少○.三五%。增加政府的社會保險法定補助支出,政府對勞保職業工人、國民年金、健保等的保費法定補助金額,也因基本工資提高而增加。
恐精減人事提高失業率
其次,會增加勞動彈性僱用比率,因基本工資提高,雇主為考量降低人事僱用成本,可能增加非典型僱用型態的人力,甚至精減人事成本裁員,社會失業率提高,同時,企業投資意願降低,銀行存款額過高,工商業不景氣,勞工所得下滑,經濟蕭條,國際競爭力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