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昨天舉辦「太魯閣族文化秘境行旅發表會」,邀請十一位中生代太魯閣族人現身分享,歷時近五個月、訪查吉安鄉多處太魯閣族祖先百年來的生活軌跡,並以行旅的方式呈現,盼望喚起族人重視自己的文化。
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研究組長陳安川、吉安鄉福興村長黃朝彬、干城村長林世昌等貴賓都到場與現場多位太魯閣族人、新住民,以及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聆聽太魯閣族祖先鮮少為大眾所知的歷史故事。
昨天發表會上氣氛熱鬧沸騰,首先由太魯閣族人以祭.達道穿上長老服飾,敲擊著傳統用來織布、僅在重要慶典用以擊聲召喚族人的木鼓,揚聲吟唱傳統古調,為活動揭開序幕,他說,這樣的穿著及表演其實有場合與身分上的規定,在表演前他曾遭受部落耆老責難,但他說:「我這麼做只是為了喚起族人傳統意識,希望您接受。」
會場上也有多道太魯閣族傳統料理,都是由族人余佳凌,利用自家栽種的紅藜燒出,有紅藜煎蛋、涼拌紅藜豬頭皮及水煮紅藜育苗嫩葉,甚至還有紅藜月餅,是餐桌上最搶手的佳餚。
該學會主任王淑娟表示,近年「灣生」議題持續發燒,社會大眾開始認識吉安鄉曾為日本移民村的歷史,然而很多人對於當年同樣居住於此的太魯閣族人的生存樣貌與圖像,都相當模糊。她指出,目前花蓮縣境內有一九○○餘名太魯閣族人,其中卻有一三○○人居住在吉安鄉近山地區的慶豐、福興、南華、干城、銅門等村。
她說,這次訪查目的是希望探索,大多生存在立霧溪畔山上的太魯閣族,到底如何來到吉安鄉。今年五月底開始,在文化部「推動社造及村落文化計畫」的經費挹注下,十一名族人透過實地訪查歷史遺址,從七腳川的隘勇線,到銅門的神社與軍功碑,重新認識與回顧祖先走過的艱辛道路。
響應政府提倡提振國內旅遊,「吉安鄉太魯閣族文化秘境行旅」可以作為一個小小的開始,從族人認識自己的歷史,到迎接國人,來共同欣賞與理解吉安鄉的多采多姿的文化與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