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要聞

花蓮要聞

2016-11-23
發展新媒體 藉助大數據
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系列報導之二 北京日報分享 透過智能分析系統 可以找到讀者及廣告商的需要
分享至


圖:「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新媒體的最大可能性」為主題的分論壇上,包括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第三排右二)在內的兩岸媒體人,就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突破和影響力加強等問題進行了溝通交
 

前言 
  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台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協辦的「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十一月十八日在北京舉行二天,包括更生日報等兩岸近九十家媒體及相關機構的二百多名代表匯聚一堂,緊緊圍繞「攜手·和聲」主題,共謀攜手發展願景,峰會由一個主論壇和三個分論壇組成;三個分論壇有「新媒體的最大可能性」、「媒體融合中的文化傳承」、「網路時代的青年關懷」,今天先就「新媒體的最大可能性」論壇發言內容報導。(編者)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在以「新媒體的最大可能性」為主題的分論壇上,包括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在內的兩岸媒體人,就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突破和影響力加強等問題進行了溝通交流。發言人結合自身在傳媒行業多年經驗,就熱點問題發表主旨演講,收穫大家頻頻掌聲。而茶歇期間兩岸媒體人也就相關主題展開對話,思想碰撞火花不斷。 
  傳統媒體做新媒體的突圍點在哪裡?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主任丁亞韜指出,傳統媒體還是要靠互聯網思維。近些年北京日報一直追隨著互聯網步伐,做到新技術與傳統業務相結合。他認為,報業的傳統業務體現在內容產品、廣告、發行等方面。二○一四年,北京日報投入大數據技術研究,現在已形成了相關平台。實現了大數據與內容生產的結合。 
  丁亞韜進一步解釋到,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內容生產方面,就是要考慮如何用電腦代替人腦,來獲得更廣泛的新聞。在這一點上,北京日報做了探索和嘗試。 
  同時,丁亞韜表示,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廣告和發行業務做輔助。提供新型廣告形式,增加廣告商使用的良好體驗。依托大數據,為廣告商提供精準投入和到達等等。 
提供適合讀者的內容 
  丁亞韜分析說,傳統媒體很大的不足就是不知道用戶是誰,而大數據就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讀者。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提供適合讀者的內容投放。同時也能夠為廣告商提供精準投放,以及投放效果的分析報告等,使他們更依賴我們的媒體平台。 
  在媒體發行方面,丁亞韜認為我們可以用大數據的智能分析系統,幫助我們的發行隊伍掌握有效的經營服務信息。丁亞韜總結說,使新技術與傳統報業業務相結合,是傳統媒體未來很重要的出路。 
新廣告流量 移動化的趨勢 
  奧美公關策劃總監趙陽更多的從廣告領域入手,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的廣告營銷變局。趙陽指出廣告主不管媒體,只管流量,傳統的廣告流量入口包括戶外廣告、廣播、報紙、電視和紙投郵件等。而新廣告流量入口則表現為社交流量、電商流量、搜索流量。QM的秋季報告顯示,目前已出現在線流量全面移動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人們的眼球更多地被手機所吸引。 
傳統媒體 仍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趙陽對於傳統媒體卻並不抱有悲觀的看法,他以微信公眾號為例,解釋到在公眾號排行榜上,傳統媒體的公眾號,以及從傳統媒體出身的人創作的公眾號,依舊占據訂閱榜單前列。他認為,所有新興經濟都是邊緣經濟,最早的一批自媒體也是邊緣人群建起來的,這些自媒體普遍生命周期很短。現在媒體領域呈現的情況是資訊平台多,媒體變化多,廣告格式多,但精英人員少。 
  在廣告方面,趙陽認為存在三點問題:廣告位千變萬化;新技術應用快,但是普及慢;創意少形式多。趙陽總結說,媒體在變,不變的是內容,優質的內容在誰手上,誰就是最強的媒體。而最多的廣告投入只會依附於內容最強的媒體。 
新媒體展現數位化和社群化 
  中華微視移動融媒體執行董事吳侑勛認為,新媒體最強的特徵體現在數位化和社群化。從新媒體的架構和環節看,其生態圈和價值鏈表現在從企業端到內容端到渠道端再到受眾端。而目前,資訊科技平台已經滲入人們生活,這樣的衝擊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探討新媒體的產生和應對方法的原因。 
  吳侑勛分別就新媒體與影視、商業、社會運動以及新媒體輿情把握與施政方面做了發言。他指出,傳統媒體人在思考商業模式轉變的時候,要思考自身與新媒體的差異是什麼。吳侑勛也表達了對於兩岸媒體合作的期許,他強調同業之間未來要在內容交換方面增加平台,同時,更要一道建立一個全新的共贏商業模式。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