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社會

花蓮社會

2016-12-06
大糧倉計畫 推休耕地轉作雜糧
分享至


圖:統稱「黃小玉」的雜糧作物黃豆、小麥、玉米,台灣九成靠進口,農委會指出,為減少水稻面積及活化休耕地,增加雜糧類糧食自給率,推大糧倉計畫;圖為花蓮大面積有機黃豆種植。
 

記者劉怡伶/報導 
農委會農糧署為提升國內雜糧自給率,活化休耕地,在台糖農地推動「大糧倉計畫」,但遭農民團體質疑,休耕地多為何選台糖農地;昨天農糧署發表聲明,大糧倉計畫規劃在全國休耕地、北部二期稻作低產區、中部沿海再生稻區、高鐵沿線(黃金廊道區)、南部雙期稻作區等為目標,以推動水稻或休耕地轉種雜糧,並協助青農返鄉,及解決取得土地困難與零散等問題。 
初期將以台糖農地為核心推廣區,以示範性質引導農民參與種植雜糧,進而擴及週邊休耕地或稻作區農地加入經營,有助發展國產雜糧產業。農糧署說,我國雜糧年平均總進口量高達八百萬公噸,但國產雜糧生產量僅四十九萬公噸,占進口量百分之六。 
為減少水稻生產面積與活化休耕地,推動「大糧倉計畫│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農糧署提到,透過對地綠色補貼及集團產區輔導,增加農民轉作意願;已規劃投入各項經費與技術,輔導農友購置田間生產機具、建置區域型理集貨與乾燥中心,並媒合後端加工與行銷通路,以契銷帶動契作生產,建構國內完整雜糧產銷供應鏈體系。 
農糧署進一步說明,目前正規劃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接續活化休耕農地計畫,將以對地綠色給付及作物獎勵等堆疊補貼方式,並通盤檢討獎勵進口替代、具外銷潛力及發展潛力等作物品項及獎勵標準,引導休耕地或稻作轉種,以持續擴大雜糧種植面積,供應國內需求。 
另農委會也指出,「大糧倉計畫」以減少水稻面積及活化休耕地,發展質優、多樣化與替代進口的國產雜糧為目標,優先於北部二期稻作低產區、中部沿海再生稻區、高鐵沿線(黃金廊道區)、南部雙期稻作區等,推動稻田轉作雜糧。該計畫並預定在一○九年增加雜糧轉種面積三萬公頃,以提高糧食自給率。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