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二○一六太平洋觀光論壇」昨天在遠雄悅來飯店舉行,吸引上百名產官學業者參與,主題規劃,分別從「花東結盟的全新願景」、「短中長期的戰略計畫」、「宜居慢遊的獨特亮點」及「山海觀光的資源整合」等四大面向,具體凝聚各方賢達的共識,作為「太平洋觀光聯盟」未來發展藍圖。
劉喜臨:花東一體 串聯發展
論壇以一場專題講座、三場主題論壇及一場座談交流的方式進行。首先,由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與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就「璀燦珍珠-花東觀光的全新願景」為題,進行專題講座。劉喜臨指出,從爭取國際觀光客的角度而言,花蓮與台東反而應該有更緊密的結合,尤其是以花東地區為門戶的概念,不論是花蓮進台東出,或台東進花蓮出,本身就是一個環狀的概念,然而該如何串聯,尤其在旅遊平台的建置上,應好好思考。
劉喜臨說,東部在全台觀光區域的定位上,屬於慢活自然,在觀光機會方面,最重要的是在資源整合上,觀光資源不論花東,在海陸空方面兩縣都各有擅長,陸域觀光花蓮有鯉魚潭、馬太鞍;台東則有熱氣球、衝浪和南島語族文化,在區域上兩縣可以互補,而非單純某一縣市推廣。其實,東海岸自然資源十分豐沛,也有地質景觀等特色,不論從學術或景觀觀光方面都值得推動。
兩縣結盟在資源、行政上的整合都非常重要,再者,交通串聯及遊客乘載量的問題也必須去思考,從政府的角度當然希望貫通花東的交通,但導入大量的遊客,對花東地區是否有助益,仍須謹慎考量。劉喜臨認為,透過適度的遊客限制,和交通一定程度的阻礙,能讓花東地區不再以價格作為競爭,而能從品質上作提升。
蔡其昌:群聚效應 差異整合
蔡其昌指出,花東地區的觀光產業的確需要結盟,也代表觀光產業的整合。結盟有兩概念,一種是「群聚效應」,一種是「差異整合」。「群聚效應」是如何將市場的餅做大,例如光華商場,因一群相同產業聚集,對觀光客具有一定吸引力,因一個地方就可以ALL IN ONE,可以吃到飽、可以甚麼都買得到,可以在價格上作比較,這就是群聚概念。而差異的結盟,比如上下游的整合,水平整合等各式各樣差異性整合,像是到花東,交通、食宿、景點等問題要如何處理,就如發展觀光常出現的護照或套票,讓遊客到花東,享受觀光全包式的服務,並呈現出不同觀光資源的差異及整合,這些都是結盟帶來的效益。
蔡其昌表示,花東地區是台灣資源底蘊強大的地區,但交通不便的現實問題及陸客減少,都是現階段面臨的挑戰,陸客的減少雖是挑戰,卻也是契機,讓大家了解觀光客源不應過度集中,應有更好的旅遊型態的改變。因此,業者結盟成立的太平洋觀光聯盟就有其價值,也讓外界了解業界的聲音,讓花東觀光產業更邁向前一步。
接著是三場產業主題論壇:「短中長期-花東觀光的戰略計畫」、「宜居慢遊-花東觀光的獨特亮點」及「山海相逢-花東觀光的資源整合」,則分別由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臺東泓泉渡假村董事長胡邱樑及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總經理吳方榮擔任主持人,各場並分別邀請三至四位產官學專家與談。
論壇閉幕式則分別邀請中臺灣及恆春半島地區,結盟有成的先行者作經驗分享,分別是恆春半島觀光產業聯盟創會理事長張積光,及台中市國際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柴俊林,與太平洋觀光聯盟召集人吳方榮,就「區域結盟-花東觀光的前瞻思維」為題,分享經驗並與現場來賓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