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文
同是四十歲的江明洋與江明潔夫妻,是花蓮高工同學,二十八歲二人結婚後,如今最感謝的是父親江兆意。江明潔說,在她人生最低潮時,父親拉她一把,引領她與丈夫一起進入農業,雖然耕種賣菜很辛苦,但夫妻同甘共苦,也是一種甜蜜;她也不諱言「有爸爸的農二代,真的很幸福」。
生子後決定自己帶小孩,二個孩子讀幼稚園,生活穩定,跑去學米麵食,也拿到丙級證照,但仍不知要做什麼工作,感謝爸爸,讓三十四歲的她回到花蓮,先從市八市場從賣菜開始學。江明潔說,感謝父親,讓她學習面對不同的人,也嘗到賺到錢的甜滋味。
江明潔說,三十五歲時,丈夫也投入種田的行列,一起向爸爸學習,與家人一起種菜賣菜,一○四年夫妻二人開始學習獨立,不僅要承租土地,也進行規劃耕種;目前承租一甲多地,一年所需費用大約三萬多元,因人手不足,再加上地也不好租,也不符合「小地主大佃農」規定,夫妻二人全職耕種,所種蔬果都拿到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販售。
讓每個家庭的餐桌蔬食
更具豐富變化性
「採適時適地適法進行耕種」,江明洋表示,葉菜類有種高麗菜、菠菜、A菜、小白菜、山茼蒿、胖芥藍、青花筍、青花椰菜、黃花芥藍及美生菜類;蔬果類則有五個品種的小番茄、玉米、結頭菜,茄子與高經濟價值的節瓜。
一甲多的耕地 ,種植十種以上的蔬果,主打「小量多樣」生產,主要是以「直銷站的消費者需求進行耕種規劃」。江明潔說,希望各式各樣在地生產的當季新鮮蔬果,讓買菜的鄉親有更多樣的選擇,也讓每個家庭的餐桌蔬食,更具豐富的變化性。
江明潔表示,她喜歡花蓮,與先生返回家鄉從農,不僅身體健康,全家人也可吃到安全蔬果,更重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陪孩子長大就是幸福;以前上班時間被綁死,現在與先生耕種賣菜,雖辛苦,但夫妻同甘共苦,也是一種甜蜜。
她很感謝農糧署東區分署與花蓮縣政府的支持,讓花蓮市農會能成立農民直銷站,農友不用再擔心通路,可以專心務農,提升蔬果質量。江明潔提到,惟有在直銷站賣,才有獲利,能養活一家人;以前兄弟姐妹們與爸爸耕種,送到果菜市場賣,但菜價常有「菜金菜土」,整體獲利不高;接著家人就到傳統菜市場賣菜,但人手總會短缺,現在到直銷站不僅獲利,也不用派人整天顧攤。
農二代從農
有父母經驗與各方面支援
務農最擔心碰到颱風豪雨,今年天候,讓他們八、九、十月,整整三個月都沒有收入。江明潔說,直到十一月有菜可賣,家中才有收入,農夫真的是靠天吃飯,氣候劇烈變化,照顧蔬果真的很不容易。
農二代從農,因有父母經驗與各方面的支援,的確是比較容易。江明潔也不諱言提到,青年回來從農,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決定就不要放棄,加入產銷班積極學習他人經驗,與獲得農會協助等這都很重要。
江明洋是花蓮市農會蔬菜產銷班第二班員,江明潔則為蔬菜產銷班第四班員。花蓮市農會說,蔬菜產銷班第四班員,共有十八位,全部都是青農,江明潔擔任班內書記工作,夫妻二人所種植的蔬果,都有被檢驗,符合安全農法,也拿到吉園圃認證。
由於市場需求,目前另租了二分多地,與班長黃博暉共同打造有機農業。江明潔也提到,種植蔬菜的苗,都是自己親手育苗,未來會與市農會、班長及全班員,要讓青農產銷班,成為戰鬥班,不僅要一起種有機,更要發展成為體驗圈;她強調,從農沒有打算退休,年輕種田養活家人,老了種田,是要活動筋骨,要與土地一起健康活下去。
(花蓮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