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蘇花改何時能全線通車,問題在漢本遺址何時結束開挖考古;日前過世的花蓮考古專家王天送,考古 一輩子卻沒有遇到工程停工的問題,主因是文化資產法當年沒有今天的管制嚴格,況且發現的古物地區,未被文化機關指定為考古遺址,對於考古遺址(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遺物、遺跡,而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之場域)的保護挖掘並不重視。
龍宮貝殼掀起考古熱
王天送考古發跡先從古貝類發現起,民國五十八年日籍貝殼專家鈴木小野來台,為台灣掀起龍宮貝殼風波,認為是四億年前的遺物,當時花蓮就發現的六個龍宮貝殼,其中由更生報編輯易理、市民林其益、王阿金、王天送等人收藏一至二個。
七十六年在海岸山脈最北端的文化層區,發現史前簡單敲成的「單石」及一塊「敲石」。近似長濱文化的更簡單的史前用石,研判花蓮溪口的海岸山脈最北端,早就與長濱文化時期同存,時問可能在三千五百年前。
當時在這處文化層區,多次在探尋及挖掘,發現了許多史前「單石」,散在砂土層中,其中尚有一塊立起的「大單石」,下層深埋二、三公尺,疑似巨石文化中的「大陽石」,與瑞穗掃叭石柱屬同期的史前用石。
第二年,王天送等人又在這一處文化層陸續找到史前石器石斧、石刀、圓石孔、玉、石簇、石鋤等,證實與此地的「單石」、「陽石」、「陰石」皆為同期存在的史前用石。
考古人士判斷,這一處文化層區聚居的人口,比長濱先民為少,可能是從花蓮海岸山脈西側舞鶴石柱區,及光復富田區東富村「沙沙富丐」有圓洞大石片史前先居民大聚落區遷來的。研判海岸山脈從南到北,遠在三千五百年前,皆已是長濱文化或其近似文化的範圍,並遠較卑南文化為早。
王天送於七十八年年發現美崙一些史前單石、石片、開洞片、石斧、石鋤及石刀,一部分已露出山坡,有的則在文化層中挖到,已可確定美崙山坡曾有舊石器時代或為偏遠落後時代的先住民居住過,才遺留這些石器。
王天送之後於八十年六月在海岸山脈最北端舊戰壕隧道土層下發現了十五具石棺,皆由石片拼成。研判石棺可能有二、三千年以上歷史。八十年間又在富里鄉六十石山尋獲一把石刀,研判可能是已絕跡的台灣矮人族「小黑人」遺物,這把石刀估計已有二千年歷史。
八十一年間王天送在 花蓮市花崗山運動場重建縣立體育館基地旁土層,因雨淋露出陶質古甕棺、石器,經地方考古人士將其中一部分撿到北濱國小鄉土館存放後,史前博物館籌備處考古研究員更挖出兩個完整的甕棺。
九十一年十月間,王天送在豐濱鄉秀姑巒溪出海口發現兩隻罕見的「深海蝨」活化石,這是繼八十五年王天送在台東小野柳海邊擱淺的喙鯨身上發現七隻深海蝨後,二度在東海岸發現這個已存在地球約八千萬年的生物。
王天送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與精力從事考古工作,把所有的考古品,送給八所國小作為鄉土教材,如果當年政府和現在一樣是重視文化資產保護,王天送的考古成就與榮耀必更輝煌。(相關新聞見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