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海洋生物專家王天送歷經數年收集許多花蓮各類文物,多年前陸續將魚貝類標本、考古文物、民間器物等共約一千六百多件收藏分別捐贈給北濱、明禮、復興、崇德、永豐、靜浦、大富、豐濱、港口、文蘭、萬寧等十一所國小,並在各校成立鄉土資源教學館,多數學校將珍貴標本化石放在玻璃櫃中公開展示,提供教學上使用,也有部分學校因缺乏空間及專人管理,只能暫時裝箱堆放在地下室或儲藏室。
北濱國小於海洋館中收藏王天送所提供的貝殼化石約有三百多種,另有上百種魚蝦蟹類的標本,但由於欠缺經費,有許多標本無專用防潮櫃可擺放,校方希望儘快爭取到足夠經費,未來規劃設置海洋雙語情境教室,將海洋教育與英語教育結合。
復興、崇德及靜浦國小
都放在玻璃櫃中展示
復興國小現有的化石類十件、貝類二十件、珊瑚類十件,如唐冠螺、椰子螺、丁字牡犡、寶島骨螺、圓形石珊蝴…等,目前都放在校內會議室的玻璃櫃中,供靜態展示。
崇德國小則將考古化石與貝殼標本放置在自然科教室中的玻璃櫃中,與校內原住民文物存放在一起。
靜浦國小校內的貝類化石有法螺、寺嵉翁戎螺、綴殼螺、蜘蛛鳳凰螺、彩霞海扇蛤….約五十多件,以及石杵、石斧等石器古物,都保存的相當完整,並整齊擺放在活動中心的玻璃櫃中,開放讓學生們能隨時觀看。
豐濱國小魚類標本
藥水變質溢出
豐濱國小的魚貝類標本、考古文物均集中在儲藏室保管,校方表示,魚類標本原本浸泡在防腐藥水中,但歷經多年,藥水早已變質溢出,標本也因此褪色失真,加上現在資訊發達,有3D、4D的影片輔助教學,老師在課程上也就較少使用。
港口國小的貝殼約有三十顆,目前與在地出土的陶片一同放置在活動中心的陳列櫃中,校方表示,陶片在校本課程中作為教材,而貝殼因為無任何標示及說明,對於出處及來源不了解,因此幾乎沒有運用在教學上。
文蘭國小用在生態教學
文蘭國小的魚類標本約有四十多種、貝類化石也有近五十種,另有數十件石器化石,目前放置在自然教室的陳列架上,校方表示,若課程相關時,會利用展示的標本為教材,而在進行生態教學時,則以校內生態區內的水生動植物為主。
萬寧國小有貝殼、石器、魚骨約五、六十件,以立牌標註化石名稱及年代,目前放在圖書館的玻璃展示櫃中,學生們在閱讀時可開放觀賞,校方表示,因為年代久遠,館內多數的化石及標本,都不知道來源出處,未來會考量將標本拍照存檔歸類,方便搜尋也避免混淆。
由於空間不足且與課程無法銜接,明禮國小將石器、魚貝類標本整理過後,與多件竹編農具等教材存放在地下室,校方表示,因為歷經多年,學校缺乏維護經費及專人管理,有些許裝載標本的器具破損,裡頭的藥水流出,味道刺鼻,為避免影響教學區,只好將展示區的標本移至地下室,願意提供給有能力保存文物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