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國豐/報導
縣府建設處昨天於花蓮市文創園區舉辦第二場「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整體景觀工程」地方說明會,包括前市長蔡啟塔、東服中心副執行長李旭寧、議員謝國榮、莊枝財、市代胡仁順,與自由街沿線台電營業處、慈善寺及商家和住戶,與會者強烈擔憂交通動線,在地文化受衝擊、淹水及商機受影響等,建設處長陳泰昌表示,針對居民最關切的交通動線問題,傅縣長已指示交由住民公決,未來會向縣議會提出自治條例來清楚規範交通動線等民眾關切的議題。
前市長蔡啟塔建議,應先完成自由街包括家用污水、區域排水等共從管溝等設施,同時妥善保存花蓮在地文化,加速辦理殯儀館遷移,並設置制洪池解決市區淹水問題等。
建議白天道路 晚上夜市
議員謝國榮表示,商家及民眾最關心交通動線問題,可否仿效高雄市六合夜市白天作為道路,夜間作為夜市,同時,必免衝擊附近慈善寺、明義國小及台電營業處上下學及上班,建議計畫往東推縮從中正路辦理,如果民國路等道路進行汽機車,必定造成市區大打結!
影響文創園區車輛進出
慈善寺一位女師父代表指出,該計畫推動影響慈善寺、妙賢幼兒園、明義國小及台電營業處,師生及居民出入極為不便,而且,載客前往文創園區參觀的很多遊覽車,都在自由街上下車及迴轉,所以,林森路至中正路應維持現狀,大道建議從中華路往東為宜。
花蓮縣政府規劃自由街日出大道,樹立百年經典歷史建築,為公共建築藝術奠定里程碑,同時透過整體城市規劃,彰顯花蓮地處台灣東大門,具備日出東方、旭日東升、大山大水等獨特地理優勢,展現磅礡格局。
縣府辦說明會 與地方溝通
日出大道景觀工程近期分別於明義國小、文創園區辦理說明會,使民眾深入了解整體規劃藍圖及進程,並彼此溝通交流意見,共同商討如何在兼顧交通便利性、經費預算、文化藝術價值與永續經營之下,完成台灣首座經典公共建築。
自由街明義國小延伸至南濱海邊的排水溝,因民生污水長年排放,導致異味飄散、蚊蟲孳生等問題,且水道淤塞情況嚴重、排水不易,每逢大雨即淹水,造成居民困擾,建請縣府協助改善,規劃完善的生活環境。
大道全長一千四百公尺,兼具綠意生態、城市櫥窗、洄瀾地景,並透過裝置藝術、水景規劃,打造行人遊憩空間,提升在地生活品質。步道鋪面採花崗石材,印度黑搭配泉州白,為世界性多產地材質,每塊方磚長、寬均一點五公尺,厚度達十公分,經百年踩踏也不易破損。
關於民眾提出行人徒步區將造成交通阻塞、停車空間不足等問題,縣府建設處表示,因應措施已及早考量,一九三線福德段太平洋公園前(約卅八公頃)與慈濟四維段(約十公頃)刻正辦理都市計畫變更,規劃建造大型停車塔、停車場,滿足民眾及遊客停車需求;火車站前空地則設置轉運站,紓解市區車流。
是否開放車輛通行
尊重市民意見
部分居民則認為完工後禁止車輛通行,導致家長接送學童不易、影響鄰近住戶及商家出入便利性。縣府建設處說明,尊重民眾對於便利的考量及需求,日出大道兩側是否開放車輛通行,俟工程完竣後,參酌市民意見,定奪方案。
台灣公共建設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成為普遍的陋習,讓國家預算永無限制的耗費,反觀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與希臘等歐洲國家經由千年前遺留的教堂、城堡及歷史建築等文化遺跡,吸引平均每年三至四千萬的觀光人潮,台灣也應該思考如何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公共建築,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經典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