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綜合

花蓮綜合

2016-09-14
三條經典客家廊道 鋪陳旅遊動線
縣府委託醒吾科大規劃 透過廊道與自行車道串聯 形塑花東縱谷客家深度之旅
分享至


 

文/李婕妤 
 花蓮縣政府委託醒吾科技大學執行「花蓮跨域整合規劃計畫│大家共下鬥等來│洄瀾」,依客家生耕產業、客家遷徙、客家生態教育等面向規劃出三條經典客家廊道路線,透過廊道與自行車道的串聯,打破地域與行政區域限制,整體規劃營造客家文化發展及生態教育與產業發展為主軸,形塑花東縱谷帶狀客家文化深度旅遊動線。 
踩線活動初體驗 
 日前辦理客家廊道踩線活動,邀請花蓮縣客家事務處科長黎金環、新城鄉客屬會理事長梁惠煆、理事吳奉謙、吉安鄉公所客家事務所所長游騰雄等人,與計畫主持人醒吾科技大學教授傅茹璋博士、計畫顧問潘乾鑑(客委會委員)、劉青松一同走訪廊道據點,也進一步徵詢相關意見。 
客家生耕產業廊道 
 A區的「客家生耕產業廊道」行經新城鄉嘉里二路街區、保安宮、何家客家老屋、牛車路、國福花海、港天宮、春福農園、吉安好客藝術村、吉安產業交流中心、福興村、忘愁亭水車、初英親水生態公園、菸樓文化館、干城芋頭田等據點,涵蓋屋下安康生活圈、「學玩」生活圈、耕田休閒產業生活圈,展現客家信仰與早期客家移民落地生根的密切關係。 
客家遷徙廊道 
 B區的「客家遷徙廊道」規劃為兩項發展區域,「扛屋搬家遶街區」與「客家坐食福區」,主要路線為駁仔船上岸點、客家遷徙路徑廊道、扛屋搬家老房子、客家文化會館、稻香村入口意象、客家庄入口意象、長屋伯公廟、從德碾米廠、知卡宣森林公園等地,串聯花蓮市與吉安鄉客家文化資源,如扛屋搬家故事、客家遷徙故事及客家常民生活等記憶。 
客家生態教育廊道 
 C區的「客家生態教育廊道」規劃兩項發展區域,「日治移民好客區」及」慢遊生態教育區」,位於壽豐鄉,主要路線為豐田車站、五味屋、豐裡伯公廟、江玉寶生態農場、豐田文史館、鳥居、碧蓮寺、綠色隧道、豐華再現館、地神碑、壽豐客家生活館、豐裡國小禮堂、移民指導所等形成環狀線,綜合碧蓮寺的佛祖信仰文化,展現日治時期客家移民生活,以及客家人敬天惜福、就地取材的環保概念。 
 三條廊道彼此間可透過各鄉鎮完善的自行車道系統,串聯各區域形成廊道路徑,客家事務處指出,各廊道結合現有自行車道的自行車租借站、休息站及維修站,以及透過周邊景點、產業特色店家等串聯,跨越不同領域的景點串聯,形成跨域整合的遊程,以自行車甲地租借,乙地歸還的方式,提供高自由度的深度旅遊選擇,未來縣府也將透過活動辦理,活化各廊道街區。 
(花蓮縣政府廣告)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