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生活

花蓮生活

2017-02-03
平林圳過水橋 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
位於鳳林鎮南平段 密封方形涵管兼作人行使用 具特殊性 並牽繫著地方發展
分享至


圖: 花蓮縣政府公告「平林圳過水橋」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記者田德財/攝自網路)
 

記者田德財/報導 
  花蓮縣政府春節前,公告位於鳳林鎮南平段一地號「平林圳過水橋」,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理由為「水圳跨溪構造之一種,屬水圳之局部,本案為密封方形涵管,兼作人行使用,具特殊性。水圳跨越溪谷之重要工法。」 
大圳有如鳳林的大動脈 
花蓮縣政府在去年十二月預告登錄時,「鳳林文史」臉書就轉載了這項消息,引起很大的回響;鳳林子弟、客家大老黃永達教授就發文說:「水圳跟鳳林的繁榮有密切關係,從大圳分流的條條圳溝,像極了動脈到血管到微血管,灌溉、飲水、洗湯、牛汶水、消防、孩童的玩樂線,大圳簡直就是鳳林的大動脈、生命之河、成長之伴!鳳林鎮真該辦一年一度的圳神(稱河神也可)祭,感謝先民、感謝天公、感謝山川」。 
  花蓮縣文化局說,平林圳依其灌溉區,分為林榮、南平與北林里,共設有二條灌溉支線。平林一支線灌溉區域為林榮與南平里之一部份。平林二支線灌溉區域為鐵路東邊之南平與北林里之一部分。 
  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林田村」於一九一四年設立後,鳳林鎮南平地區移入許多客家籍人士,形成一處名為「上工寮」的聚落,隨著農地的墾拓面積增加,在一九一八年左右,在北清水溪流沿岸的山麓下,鑿山洞為渠道,引水而出,完成了清水圳渠道,此即為目前平林圳的二支線,因為取自北清水溪的灌溉用水,一年四季清澈無比,故居民以「鮮水」名之。 
  之後又因平林地區(即今鳳林鎮林榮里)的開發,隨後在一九一九年興闢了引自壽豐溪水的平林圳一支線,因引自壽豐溪的河水較為混濁,故居民以「汶水」(客家語,即濁水)名之。 
越過北清水溪 進入南平里 
  當平林圳一支線圳水在流經乾砌卵石渠道後,在圳水水流抵達清水溪河道前,興築了一座混凝土造過水橋,越過北清水溪河床上方進入南平里。這就是今日登錄歷史建築的平林圳過水橋。 
  花蓮農田水利會指出,鳳林鎮平林圳興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當時是由地主捐地挖出土圳引水灌溉,後來陸續進行改善,部分圳路砌塊石,部分為新建的現代化圳路,雖然新舊摻雜其間,但仍發揮功能,為北鳳林地區農田提供穩定的水源。 
  因平林圳源頭經過河床,水源挾帶混濁的泥沙,花蓮農田水利會為降低供水濁度,於民國七十八年興設沉砂池,引進壽豐溪河水沉澱顆粒較大的砂石,保留腐質土提升地力,讓灌溉區內的農田土質獲益良多。 
  花蓮農田水利會指出,鳳林鎮內另一條林田圳當初完成後,不僅擴大灌溉面積,還讓灌溉區內的農作物產量大增,原因就是地力獲得活水灌溉而大幅提升。 
灌溉地區以北鳳林為主 
  平林圳長度二八四一公尺,灌溉地區以北鳳林為主,灌溉面積約一七二公頃,鳳林地區有很多農田長期休耕,但近年來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後,許多農田復耕,很快就可種植農作物,主因正是水圳維護得宜,有效保存農田的地力。 
  休耕農田活化需要有活水灌溉,而水圳提供活水讓土地成為良田,並開啟農村生機,因此水圳設施的維護必須持續進行。平林圳從興建至今已一百年,期間因崩塌、漏水必須修建外,定期的維護更是例行工作。 
  平林圳因歷史悠久,圳路砌塊石的孔隙已成為水中生物的棲息地,圳路旁則是綠樹成蔭,農田水利會說,老水圳現在已兼俱農業供水、生態維護和休閒遊憩等多項功能,很適合民眾探訪,進一步認識老水圳的歷史和風情。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