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綜合

花蓮綜合

2017-02-04
豐富水圳資產 造就今日鳳林
除平林圳外 林田圳也滋潤了鳳林廣大的田野 水圳文化是在地重要寶藏
分享至


圖:平林圳過去源頭經過河床,水源挾帶混濁的泥沙,花蓮農田水利會為降低供水濁度,於民國七十八年興設沉砂池,來改善水質。(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田德財/報導 
鳳林鎮平林圳過水橋,被花蓮縣政府登錄的歷史建築,昨天本報報導後,引起很大的迴響;其實,鳳林鎮有極豐富的水圳文化,孕育出許多人才,使得鳳林有「校長之鄉」、「長壽之鄉」、 「文化之鄉」的美名。尤其,現代人流行慢活、慢食,也形成新的觀光商機,台灣第一個受到國際認證的「慢城」,就出現在鳳林。 
平林圳過水橋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重要推手 
早在一年多前,鳳林文史工作者劉青松,就開始深入採訪水圳文化,在「鳳林文史」臉書上以「漫談鳳林的水圳渠道文化資產」為題,發表了多篇文章,在地鳳林學者專家,紛紛響應,鳳林鎮豐富的水圳文化資產,成為平林圳過水橋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重要推手。 
鳳林鎮的農田水圳灌溉系統為「林田圳」及「平林圳」,「鳳林文史」臉書劉青松在「漫談鳳林水圳渠道文化資產」貼文說,林田圳灌溉渠道自一九一七年引水後,滋潤了鳳林地區廣大的田野,其渠道共有三條支線:一支線為綠色以台九線西側至鳳林山下一帶為主。二支線為淺棕色主要以台九線以東沿鳳信里向南至鳳仁里農園,再延伸至北林里東半部。三支線為今大榮里一村、二村為範圍。 
劉青松說,萬里溪滾滾溪流在日治時期便以土堤為攔水壩,在山翼與溪岸交會處(即位於萬里溪鐵路橋的北端)引入,自水頭往北一直奔流而去,滋潤了鳳林大地。近百年以來,就在圳水不停奔流的歲月中,昔日一批批在圳水裡翻滾的孩子,如今也一一的老去,而水圳依在,僅不復昔日舊觀。 
數年前劉青松踏勘林田圳水頭時,在鳳林山南翼萬里溪岸,發見水源入流圳頭,在水門上方的題字「林田水源」時,心中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他心想若非有此水利設施,鳳林真不知會是如何的誕生。 
「汶水」與「鮮水」 匯流成平林圳 
劉青松說,平林圳是「汶水」(濁水)與「鮮水」(清水)各自奔流百年再匯流而成,「汶水」來自支亞干溪(壽豐溪),水質較為混濁,於水源圳口的河頭處設有沉沙池為平林圳一支線。「鮮水」源自北清水溪,水質清澈潔淨,為平林圳二支線。 
「汶水」引流自支亞干溪,舊豐平橋東側堤防設有閘門引入,穿過肉品市場,經新光兆豐分支往南流出(註:其中有一分支流向平林開發區,為兆豐公司以及榮開段與榮昌段等範圍的農地灌溉用,但未列入水利系統),如上述在源頭處設沉澱池後,水道蜿蜒著在鄰近北清水溪處再往西轉折,以修築過水橋方式越溪而過,在河頭聚落前築水道流出。 
「鮮水」自北清水溪將流出山谷處穿窿洞與鑿水道向南而出,沿著山麓經河頭聚落後方奔流而下。「汶水」與「鮮水」在南平里八德路往河頭聚落的路上方約三百公尺處,因汶水水量較大,在此處設了閘門,引出一道分支往右流出(灌溉萬榮鄉見晴村與南平兵舍一帶)。 
相逢過後的圳水,相繼越過鐵路與台九線公路,往東方的一片阡陌而去,滋潤著北鳳林一帶的田園,養育了無數的子民,平林圳自一九一八年的鮮水圳的開啟,接續汶水的興設,合成了這個水利灌溉系統│平林圳。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