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生活藝術家王慶祥將個人創作與珍藏的書法、童玩、奇木、奇石、美玉、茗壺等近五百件,現正於石雕博物館公開展出中。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昨天到展場,在王慶祥親自導覽解說下,深深感佩王慶祥這位「藝術頑童」。
年已過七十的王慶祥,從事礦石、建材進出口貿易多年,他笑說:「經常在家閒閒沒事做,就玩起一些東西來。」其實他從年輕時,就喜愛研究茶藝、收藏茗壺、奇木製作、玉石典藏、童玩研發、勤習書法,至今未停歇。
為喝好茶 花千萬收購宜興壺
愛喝凍頂烏龍茶的他,發現來自中國「陶都」江蘇省宜興市的「宜興壺」,以紫砂陶土製成的紫砂壺沖泡該種茶最能喝到原味,因此從一九七○年以來,積極收購該種茗壺,從第一件六十元入手,至今十萬元都願意買下,花費不下千萬,蒐集多達三百多件。
王慶祥於一九四七年出生於花蓮鳳林,他說,童年時期所玩的玩具,都是自己一手製作。一九九五年,為當年兒童節,與好友憑著兒時記憶,分工合作製作小時候常玩的童玩,讓家裡孩子把玩。
他說,看著孩子們滿足的笑容,突然覺得:「也許我可繼續製作」,沒想到一頭栽入,就是從黑髮到白髮,仍持續製作,甚至研發改良出許多創意童玩。
創作很生活化
「路旁見到竹子、樹枝,我就會思考,它可以做成什麼童玩?」王慶祥的創作很生活化,就籤運、擲筊、存錢筒,在他的創意及手藝下,都成為有趣的童玩。
甚至有一次他看到電視節目《大陸尋奇》,看著主持人介紹的大陸水車,他的腦袋就在構想如何設計一個水車,因此心動馬上行動,用竹木自己做出來。甚至不惜成本,從阿里山買來稀有的人面竹,製成「竹節龍」、「竹節武士」等創意童玩。
王慶祥推動童玩教學製作不遺餘力,在學校教導學童製作童玩至今已二十餘年,深受許多學童喜愛與尊敬。更於一九九六年應宜蘭縣政府邀請,展示傳統童玩的製作與原件,沒想到便打響了第一屆國際童玩節,成為該活動的重要推手。
亦醉心於玉石文化
王慶祥亦醉心於玉石文化,一九九七年出版《台灣玉石全集》一書,是早期石藝界鮮少能編撰專業玉石書籍的作者,有系統、深入淺出地引導民眾進入玉石的世界,成為花蓮各賞石社團、協會之顧問。
從小在父親嚴格要求下練習寫書法,王慶祥謹記必須勤、不能懶,持續練字不間斷。因此於一九九九年加入花蓮縣書法學會,並於二○○九年出任理事長,致力發展書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