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柏霖/報導
六十五歲的顧美玲,出生於德國北部,她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上主日學,老師在講台前放了許多支小十字架;然後拿出一支大十字架擺在中間,並要大家取走小十字架。正當每人把玩著小十字架時,老師說:「你們手中的十字架是你們個人當背負的擔子;耶穌是那支大十字架,祂因為替代了眾人的罪而背起沉重的大十字架。」
「這個簡短卻深刻的畫面,一直印記在心底,」顧美玲說,十四歲時,她決定成為基督徒,並開始參加、協助許多活動。在一次的宣教士返國報告會中,經過幾翻掙扎,最後順從神的帶領,加入宣教士的行列。
神為她開啟台灣的宣教路
當時受派台灣的何淑雅教士與當初花蓮畢士大教養院前院長倪康藩回德國總會報告,顧美玲已在先前就向主禱告:「如果台灣是神預備的地方,求神透過他們的口講出需要幼教、特教老師的需求。」
顧美玲雖然從未與別人提起這件事,但在即將散會時,倪康藩突然補充報告,「台灣的花蓮畢士大教養院需要一位有特教、幼教專業知識的宣教士。」此話一出,瞬間深深撼動她的心,至此終於決定到台灣。
學習語言 至輔仁攻讀中文
來台灣前,顧美玲向神懇求三件事:一、不會想家、二、能夠學會中文、三、可以融入那塊陌生的土地與當地人合作並進入他們的心。
民國七十七年,顧美玲先到輔仁大學攻讀中文,民國七十九年來到畢士大,早期畢士大前身為「花蓮殘盲女子教養院」最初以收養女盲童為主,民國八十三年,顧美玲接任董事長,正逢新大樓啟用,正式收容中度到極重度的身心障礙兒,轉變發展到目前的畢士大教養院。
顧美玲當時也定期回德國尋求資源,不少外國人透過她的報告及畢士大院童的照片,紛紛貢獻愛心及資源,除了認養外,也寫信給遠在台灣的院童。
為身障童建造自食其力家園
顧美玲與院長溫秀娥,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台灣的社會仍無法真正接受這群身心障礙的孩子,至於家長,有的無法接納這樣的孩子,有的已經習慣將孩子安置於機構,一下子竟不知應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因此造成家庭或是社會的負擔。
最終兩人有了共同的目標,為這群身心障礙的孩子建造一個可供自食其力又能夠有尊嚴活下去的溫暖家園,因此發展出工作技能陶冶訓練,包括木工、手工、刺繡、洗車及烘焙,在每一項不同的陶冶訓練中,開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學習一技之長,未來能有獨立有尊嚴的生活,並能回饋社會。
來到花蓮畢士大的二十九年中,顧美玲與院生建立起濃濃的情感,顧美玲說:「每逢我出外開會或是返德差會總會報告時,總會惦念著畢士大,只因這裡已經是『我的故鄉』、『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