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謝宗璋
台北當代藝術館正舉辦「島嶼隱身」特展,首度與花蓮縣文化局合作,挑選廿三件歷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作品,於館外廣場打造「石雕花園」,讓首都看見花蓮,也為七月即將登場的戶外創作營暖身,快來去感受藝術最真樸的力量吧!
花蓮出身的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潘小雪,於去年十月正式接任台北當代藝術館長。在都會藝文界矚目與期待下,她選擇讓代表花蓮的石雕藝術,出走花蓮,躍上這座國際舞台。
藝術季作品多年來只留在花蓮展出
早年花蓮的石頭產業養活百分之十的居民,二十餘年前在官方文化政策主導下,舉辦「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與三義的木雕、鶯歌的陶藝,各展風華。潘小雪說:「石雕季辦過十屆,該走出花蓮了!」
在花蓮,無論是文化局園區、七星潭,還是我們日常生活熟悉的街道,石雕已是營造花蓮城市美學的重要元素。
然而每逢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來自國內外的傑出石雕家留下的大型創作,不搬還好,要搬就是一大工程,得動用大型機具搬運,因此多年來都只留在花蓮展出。
藉由展覽 宣傳花蓮三年一度的盛事
搭配今年七月即將登場的戶外創作營,熱愛故土的潘小雪想為家鄉做點什麼,因此邀請花東傑出的當代藝術家北上參展。同時也與花蓮縣文化局合作,商借幾件歷年來典藏的模型,與幾件已置於戶外多年的石雕,挪移至台北展出,也為活動暖身,宣傳這場花蓮三年一度的盛事。
這些來自花蓮的石雕,難得於台北都會區亮相,與台北當代藝術館這座古色古香的百年古蹟相映,為都市熙來攘往的人群,保留一塊可供喘息、親近原始精神的小型石雕花園。
潘小雪觀察,當代藝術的潮流與精神,包含尋找人民精神、返回藝術最原初感動,然而在資本主義的操作下,卻擺脫不了大量金錢的層層堆疊,而真正的藝術則埋藏最裡層,失去原初的感動。
潘小雪:把石雕精神呈現在當代藝術裡
「所以我一定要把石雕精神呈現在當代藝術裡。」潘小雪說:「當代藝術是一層一層地把錢堆疊上去,石雕則是一層一層地把多餘東西剝下來,嶄露出裡面最真璞的藝術靈魂。」
潘小雪抓住石雕與當代藝術的矛盾點,讓藝術張力由然體現。也扣合此展訂為「島嶼隱身」的命題,訴說:「它們一直都存在,只是你們不曾認真觀看,這些隱身於島嶼的原始之美。」
來自保加利亞的石雕家吉歐.菲林創作的「美人魚」,曾被民眾票選為最喜愛的石雕作品,潘小雪特別將她置放於館舍入口處,迎接民眾到來。她說:「就好像把花蓮人熟悉的太平洋海景,帶到台北人眼前,並與城市產生對話。」
作品參展的花蓮石雕家柳順天、吳明聲,佈展也都親自到場,協助指導石雕設置。潘小雪表示非常感激,「畢竟展出石雕,對當代藝術館來說是第一次。」
搭配島嶼隱身特展,舉辦系列活動,明天(三月五日)下午二時,策展人田名璋將為民眾解說,深入探索展覽,在台北當代藝術館一樓展間入口,憑當日門票即可參加。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