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陳儀因匪諜案槍決,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調查部追認陳儀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陳儀故居現在成為杭州市旅遊局的辦公單位。
臺灣方面對陳儀的評價大多是批判的,並不分泛藍或泛綠。不論是其政治上的失策,引發省籍不平等的疑慮;經濟上的無能更是使本省人民不聊生。
相較於二戰失敗,返回日本本土的日籍官、軍之紀律嚴明;陳儀的部屬官吏風氣卻是貪污腐化,在在都顯示陳儀治臺完全失敗。
許多國民黨黨員不僅認為陳儀應替代蔣中正承接二二八事件的所有責任;更是對陳儀晚年為謀利而反蔣投共的行為,感到不齒。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紀念碑,碑文稱陳儀「顢頇剛愎.……」。
一九四九年三月蘇新在香港出版的「憤怒的台灣」裡就提到三月六日陳儀已接到二十一師從上海出發、憲四團從福州出發的中央密電,就利用混入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裡的走狗,在討論處理大綱及政治改革方案時,在三十二條之外又加入十條。
其中政治方面第二十九條「本省人之戰犯及漢奸嫌疑被拘者,要求無條件即時釋放。」四十二條要求就成了「反抗中央背叛國家陰謀」之罪行,成為「屠殺」的藉口。
陳儀及其班底 治閩時期殺盡異己
蔣渭水的回憶錄中說,陳儀及其班底、義子、兄弟等在大陸三番五次賣主求榮,治閩時期殺盡異己的人民,多以其部下班底所作所為誣諸異己他人,加罪於百姓的巧妙環套,除滅異己,造成清一色獨占政治地盤,貪污舞弊,揩油圖私,偽報上峰,謊說治績與民情,掩盡耳目,大失民心。
陳儀治台之初,其所抱負政策與口號「不貪污」、「不揩油」、「不說謊」,及立誓「反共」、「台灣絕不離開中央」等等問題,均屬相反,貪污舞弊、揩油劫收、荒謬報告、蒙蔽上峰、口是心非,種種問題均是十足表現其口號之件件皆能。
回憶錄說,陳儀其所帶回大陸的班底多投共匪,並為陳儀鋪路,至總統下野退居陳儀轄下的故鄉,有識之士都拍案大叫「危哉總統,可能被陳儀出賣……」,果然如此,陳儀趁戰事節節失利,匪軍行將渡江的危機,準備獻城投降之企圖幸早發覺,被捕押來台灣,禁於基隆要賽部。
陳儀初次帶了大批班底人馬來台受降,並上任行政長官,把握軍政大權,出迎民眾十幾萬人,何等威風。第二次來台,是被押為背黨叛國之囚人,出迎於機場者只有任顯群及陳儀最得意的班底兄弟等,寥寥不多,但都不敢近前說話,隨即送其上車押到基隆去。留在台灣繼續握有財務金融大權之陳儀班底官員及豪稱陳儀的義子們,到此時都否認,並且痛罵陳儀叛國背黨,以固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