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柏霖/報導
台灣世界展望會參與「終止兒童受暴 你我挺身做到」全球行動,除了持續強化國內外兒少保護服務工作,亦公布一百名「台灣兒童暴力經驗訪談」結果,發現孩子們心目中最害怕的暴力類型為肢體暴力,而且非都會區的孩子遭遇暴力時較傾向不對外求助。
在台灣,兒童、青少年的受暴危機,主要來自於家庭暴力與校園霸凌。台灣世界展望會於今年訪談一百名國內兒童,發現台灣孩子提及的暴力情境主要為家庭與校園,而他們最害怕的暴力類型為「肢體暴力」與「言語暴力」。當面對暴力時,有八成的台灣兒童表示會向外求助,值得注意的是,亦有少數兒童傾向以「消極/忽略」的忍受方式因應暴力對待。至於兒童選擇求助的對象,則以老師、家人、警方與「一一三保護專線」為主。
非都會區孩子遭暴 傾向不求助
台灣世界展望會觀察發現,許多加諸兒童身上的暴力,背後深層成因來自貧窮與家庭功能不彰。訪談結果中,提及害怕肢體暴力的受訪兒童,有較高比例來自經濟弱勢家庭與偏鄉、原鄉,然而分析後卻發現,都會區以外的孩子遭遇暴力後,較傾向不對外求助,顯見外界應投入更多支持,協助經濟弱勢與偏鄉家庭兒童獲得安心成長的生活環境。
這次「終止兒童受暴 你我挺身做到」計劃包括三位知名插畫家率先響應,花蓮知名插畫家Duncan也分享他們於二月底前往印度,看見開發中國家兒童所面臨更嚴峻的童婚、童工、女童權利等暴力問題,Duncan回憶:「許多小朋友告訴我們,他們的願望是將來能幫助其他人;而我們只要舉手之勞,就可以幫他們實現願望!」Duncan也發現:「和印度孩子一起畫畫,看到他們都會畫山、畫房子,還有一條通往房子的路,我想他們的畫,大概代表他們心中渴望的溫暖家庭與生活願景吧!」
莎柏楠生命故事 感動人心
Duncan探訪二十歲的莎柏楠。因家境困窘,在莎柏楠未成年時,父親就希望她輟學結婚,但經過世界展望會的家長教養方案,父親同意讓她繼續學業,她更藉由打工努力賺取學費。「聽著她靦腆卻充滿自信地訴說生命故事,比任何激勵人心的勵志文都有力量;雖然她目前仍在為生活打拚、堅持,卻已在構築未來要幫助別人過更好的理想,讓我深受感動,」Duncan分享。
天韻合唱團也以「每個生命都應被愛、受呵護」的精神,為活動創作主題曲《呵護》,並由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期支持的「台灣兒童合唱團」孩子,以純淨嗓音唱出兒童在愛裡沒有恐懼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