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教育

花蓮教育

2016-09-19
松園別館三媽藝展 跨越年齡地域族群
阿公阿嬤新住民大學生 分享生命酸甜苦辣
分享至


 

記者張小菁/報導 
  由花蓮縣文化局社造策劃展覽的「三媽藝展」,即日起至十月二日在松園別館展出。主辦單位昨天上午邀請鳳林鎮北林社區、大榮社區、壽豐牛犁社區等十多位在地阿公阿嬤、新住民及年輕大學生等參展人,一同分享其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與創作靈感。 
有新住民姊妹訴說自己對於原生故鄉家庭的思念,有八十七歲阿嬤以畫筆畫出自己哼唱的第一首日語歌,還有客家阿公也展現才藝,將生活故事躍然紙上。 
「三媽」二字代表跨越「年齡、地域、族群」,在記錄過程中,有鳳林鎮、壽豐鄉等社區在地爺爺、奶奶參與,也有遠自東南亞嫁至臺灣的新住民姊妹,以及到花蓮求學的大學生參與其中,不同族群、地理及世代藉由畫作、拼布,寫下彼此的人生點滴與回憶。 
在心得分享會上,二十多年前從印尼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姊妹楊雪霞說,自己曾有十六年時間未踏上家鄉印尼的土地,在這段期間,思念家人的情緒不斷湧現,於是她利用畫筆,繪出夜晚星空暈然只是很簡單的幾筆畫,但卻代表她仰望星空,深切的思念著遠方家人的情感。 
牛犁社區的吉絲卡是口足畫家簡慶東的妻子,來自菲律賓的她,當初是來台看護因工安受傷、失去雙臂及左腿的簡慶東,沒想到卻被簡慶東堅持永不放棄,以口咬著畫筆習畫的毅力所感動,最後答應嫁給了他,婚後也生下一名男孩,如今一家三口認真且和樂融融的過每一天。 
受到丈夫繪畫天分的影響,吉絲卡也會跟著學畫畫。一本描述自幼成長、來台照護、結婚生子迄今的吉絲卡手繪畫冊,樸實可愛、生動活潑,內容盡是吉絲卡對家庭的愛與奮鬥,畫中溫馨感人、沒有一絲怨尤,只有丈夫對兒子的慈愛及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許。 
八十七歲的詹滿妹阿嬤說,自己大約在七十多歲時開始學畫畫,阿嬤的畫盡是小時候的生活印象,有十歲放學就要幫家裡挑水、種菜種田;有學唱日本童謠「桃太郎」,有婚後背著孩子回娘家,最有趣的還有阿嬤的少女情懷,畫作裡阿嬤想像有一隻小狗將一名少女絆倒了,結果出現一位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將女孩一把抱起來,阿嬤還發揮創意在畫作旁寫下一段話「如果沒有小狗作亂,他倆就沒有明天」。聽著阿嬤的畫作解說,一旁人都笑翻了。 
不僅婆婆媽媽把自己的故事畫在紙上,彭金沐阿公也充滿繪畫的想像力,他畫著另一半穿著客家藍衫衣,背著孩子認真工作的模樣;母子開的客家小吃店,將日常生活點滴以畫筆呈現。 
透過繪畫,讓本地的阿公阿嬤與十多年前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姊妹彼此有了溝通交流,有的阿嬤說,當初自己是童養媳,五六歲就扛起做家事的責任,女生不用讀書,只能放牛、養豬,生活很艱苦,自己絕對不會讓孩子遭遇同樣的痛苦。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秘書游雅帆說,三媽藝展從「一桶飯」為出發點,早期許多人為了生活,有些是早期自西部移居花蓮開墾的客家人、閩南人,有些則是嫁至臺灣的新住民,他們搭著火車、飛機,遠至花蓮定居,就是希望在此深根,找到未來生活的重心。 
牛犁社區推動社區營造已超過二十二年,透過不斷的採集農村故事,收集社區長輩的口述歷史,已整理許多本屬於在地的繪本。此次展覽,再次將過去收集的故事,有系統的整理,如果不會繪畫的奶奶,就利用拼布方式,讓自己和生命的故事再了解一次。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