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議晨
今年六十一歲的高萬子,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民國四、五○年代,花蓮縣自來水仍未普及,民眾大多要長途跋涉至河川取水,高萬子的父親因懷有鑽探機械的操作專長,便開始從事鑿井取水工程。由於早期機械鑿井並未成熟,大多需要人工開挖,高萬子從小便協助父親投入鑿井作業,一做就是五十年時間。
高萬子回憶,早期花蓮還是十分落後,自來水並不普及,因此便有鑿井取水的行業出現,但是因為鑿井需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加上勞力吃重,又具有相當危險性,從事鑿井工作的人並不多。
早期因機械技術還未成熟,鑿井都需要靠人工徒手鑿井,高萬子說,因缺少機器設備開挖,十分累人,尤其一口井常常深達百米,如果中間挖到水層,還需穿著潛水裝潛入水層繼續開挖,若是週邊土層未做好防護,一不小心就有活埋的可能,因此早年常常都有意外發生。
「鑿井工作並非挖一口深井就好,還需要依照不同地層及地下水位隨時調整」,高萬子解釋,一口家用水井,平均深達百米,地底下的狀況無法立即掌握,因此,需由經驗老到的師傅試鑽,再將挖出來的樣本分析,以經驗判斷水質及土壤狀況,才能判斷這口井出產的水質符不符合標準。
高萬子說,花蓮因地形關係,地下水脈十分充沛,只要井深度夠,絕對都能抽得到水,甚至還可在花蓮市區鑿到「自流井」,住戶不需啟動馬達抽水,水就會不斷湧現。他笑稱,「全台其他縣市都需要蓋水庫才能取水,唯獨花蓮不用,地底下就是我們的水庫,估計全臺灣只有花蓮才享有充沛水資源環境」。
高萬子與父親從事鑿井事業超過五十年,曾經歷臺灣經濟奇蹟的「黃金時期」,他回憶,卅年前臺灣景氣正好,花蓮四處都有人在大興土木,有建設就有用水需求,全盛時期花蓮縣就有十多家鑿井工程行。
不過,受惠於自來水普及,加上臺灣經濟奇蹟的結束,有鑿井需求的住家也越趨減少,高萬子說,現在鑿井價格已不比當年,甚至有時接案價格還比當年還要低上許多。目前除了幫客戶開鑿家用水井外,也開始接受中研院委託,協助開鑿深井放置地震測量儀器。他笑說,「鑿井一行年輕人怕辛苦,沒有人願意接班,他已滿六十一歲,估計再做五年也差不多要退休」。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