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社會

花蓮社會

2017-03-17
六千株紅藜迎風擺 台東受災農民再出發
慈技無償培訓
分享至


圖:慈濟科大校長羅文瑞與台東青農歡喜收成紅藜。(記者張小菁╱攝)
 

記者張小菁╱報導 
紅藜收成了!慈濟科技大學六千株紅藜迎風擺動,都是台東縣尼伯特受災農民第二代的辛苦成果。從去年九月起,慈濟科大無償培訓台東農民親手栽種紅藜,接觸周邊研發商品,瞭解業界收購標準,還重拾課本、接受網路行銷等課程洗禮,更是返鄉務農、重新出發的新契機。 
台東農民江志鵬、江雨蒨、劉清鴻都是農家第二代,年紀輕、毫無務農經驗,但是,對新思維接受度高,也肯一切從頭學起。三位年輕的農家子弟負責二千坪的紅藜栽種面積,嘗試無毒的自然農法,從育苗、澆水、除草,直到收成後的曝曬、清洗、加工、脫殼。甚至,影響務農多年的雙親,改變耕種模式,不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在台東開始栽種紅藜。 
除指導農民栽種紅藜外,慈濟科大並安排品牌行銷與推廣、網路行銷、顧客關係管理等課程,讓農民改變既定思維,增加產值。目前,江志鵬兄妹以消費者最在乎的「簡單&安全」為行銷主軸,訴求攝取食物最原本的營養成分,並以「新鮮」為主打噱頭,生產各六千包的紅藜穀粉與紅藜玄米茶,採階段性推出,測試市場水溫。「最吸引我們的是,就算產量少,也要包裝或加工成其他商品,然後提升價值。」 
慈濟科大校長羅文瑞表示,從紅藜育苗、栽種到加工、行銷管理,慈濟科大都毫無藏私地教導台東農民,也感恩川佳集團立豐綠能免費捐贈一百公斤紅藜種子,市價約十萬元。目前,農民已回歸台東老家栽種紅藜(約二分地),期待未來能成為種子學員,分享傳承經驗,協助更多台東鄉親,一起提升農作物經濟收益。 
紅藜又稱為「穀類的紅寶石」,蛋白質含量不遜於牛肉,鈣含量是稻米的五十倍,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目前,慈濟科大已研發出紅藜面膜、酵素、精力湯、能量棒、茶包等周邊商品,也涵蓋食品、美妝保養、生醫產品等領域,深受產業界青睞。 
難得的是,慈濟科大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充分利用整株紅藜的產值,從種子、育苗就開始嚴格把關,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連一般農民廢棄的紅藜莖,也可萃取精華,再用於修復傷口。甚至,更把萃取後的紅藜根莖廢棄物,回收壓縮成生質燃料棒,既可作為菇蕈太空包栽培土,或省能火箭爐燃料來源,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又能減少環境污染。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