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文化生活圈建設」一五八億元,內容包括:透過活化各地方的文化資產與資源,形成區域文化景觀,納入國家空間治理策略及運用數位科技,讓文化資產加速創意生成;保存與再生各地方的老建築,翻轉城市景觀。推動「文化設施提升計畫」,內容包括:擘劃臺灣藝術史與音樂史體系並重建館舍;整合博物館、地方文化館並與地方協力推動;促進地方藝術場館設施升級,擴大藝文展演量能。
「校園社區化改造」四十五億元,內容包括:位於社區核心的中小學校園,除建物老舊、耐震不足而需改建,應配合融入社區需求加以改造,成為多元機能的社區校園。教育部整合既有計畫,擴大規模加速辦理,鼓勵各縣市提案爭取補助。
「公共服務據點整備」二一二億元,內容包括:廣泛地提供C類長照據點,同時作為托幼、數位學習中心(公共網路中心)、集會等,以強化社區各項公共服務。各縣市優先使用既有建築,允許整建、改建、充實設備,不排除新建,並將防災據點之公有建築物進行耐震補強,擴充社福設施功能,建構完善服務據點,成為社區幸福加油站,真正成為地方公共生活的中心。
「營造休閒運動環境」一百億元,內容有:協助地方整建基礎運動設施,打造普及式全民運動休閒空間,以滿足國人運動休閒需求。輔導協助相關運動競賽場館所屬機關改善或提升運動場地及相關附屬設施空間,提供優質之運動競技及觀賽品質。持續辦理自行車道之「優質化」,以提供自行車騎士安全便利舒適的運動休閒環境。以既有水域運動場域為基礎,優化為符合競技與訓練的使用場地,並建構完善的管理體制,以強化我國水域運動優秀人才培育機制。
「客家浪漫台三線」廿億元,容有:透過台三線軸帶周邊景觀優化、市街特色改造、名人故居修復、文化館與園區建置、自行車道與國家綠道興築等工程,串聯創造客鄉特色。
「原民部落營造」廿億元,內容有:健全部落生活機能、強化數位學習、優化飲(供)水、型塑特色產業設施及發展部落在地型綠能,整體進行部落環境營造改善。結合C類長照據點,同時作為托幼、數位學習中心(公共網路中心)、集會等,以強化部落各項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