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有「海上白金」之稱的鰻苗一直被漁民視為年終獎金,三月撈捕季已結束,數量大幅減少,漁民總結這四個月撈捕「績效」,直呼「今年是四年來最慘的一年!」甚至有人整夜泡在海中撈不到半尾,收穫十分慘淡。
據統計資料,今年全台鰻苗約捕獲四點三噸,數量較前二年略增,但仍不及大前年的一半;學者指出,受氣候改變、棲地破壞,及過度捕撈影響,鰻苗逐年驟減已成了全球趨勢,漁業署雖公告禁捕期,更需有棲地保護、捉多放少等保育規範。
分為漁船出海及人工撈捕
花蓮撈捕鰻魚苗,可分為漁船出海及花蓮溪出海口人工撈捕,農委會已於一○二年九月九日公告「鰻苗捕撈漁期管制規定」,每年自三月一日至十月月卅一日止,禁止於距岸三浬內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水域以任何方式捕撈鰻苗。但花蓮縣、臺東縣不在此限。
雖然「距岸三浬內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水域」可在撈捕季撈捕,但由於花蓮港區往來商船、客貨輪及漁船眾多,主管機關航港局基於安全考量,禁止漁船及民眾於公告之港區範圍(含外港區)內從事養殖及採捕水產動植物,漁船違者可罰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釣客則是處罰六百元至三千元罰款。
鰻魚苗季一到花蓮溪出海口,都有許多漁民三角形手操網、身穿青蛙裝,順著海浪捕撈鰻苗,作業時頭燈映照漁網,在海灘上形成一連串黃、綠色螢光,特殊生活景觀,成攝影家捕捉鏡頭的好地方。
近幾年鰻苗數量逐漸減少,當地漁民無奈的說,過去一個晚上撈到上百尾不成問題,一尾還能賣到七、八十元,近幾年卻常常整晚撈不到半隻,加上泡在冰冷海水耗時費力,根本入不敷出,有人乾脆不撈了。鰻苗收購商許木桂表示,東部豐收影響,一尾價格掉到剩四十至五十元間,生意相當慘淡。
今年宜蘭漁獲較好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指出,鰻苗主要隨著黑潮、大陸沿岸流來台等洋流來台,但每年潮水走向略有差異,會直接影響台灣各地區鰻苗捕獲量,去年西半部雲嘉南撈得多,今年則是東部宜蘭漁獲量較好。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曾萬年說,鰻苗在馬里亞納海溝孵化後,隨洋流陸續到河口準備溯溪而上,台灣剛好抵達第一站,漁民在十一月首批撈到的「頭期鰻」,品質最好加上盤商預期心理搶收,每尾價格往往會喊到破百元。
他指出,受全球氣候變遷、河川污染棲地惡化,以及成鰻過度捕撈等三大原因,導致鰻苗逐年驟減,除了台灣,包括日本、中國及韓國,甚至是歐洲都面臨同樣問題。
103年捕獲10噸
隔年銳減至1.2噸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指出,民國七十至八十年間,全台捕撈鰻苗平均多達廿噸,最好曾捕獲四十噸;但根據近五年統計資料,一○三年達十噸,隔年瞬間銳減剩一點二噸,而今年漁獲量雖略增至四點三噸,仍不及大前年一半。
他表示,鰻苗減少直接衝擊中南部的鰻魚養殖業,後端外銷、加工產業鏈連帶受影響,以一○四年鰻苗驟減為例,當時成鰻出口價每斤飆漲至一千五元,隔年回穩後才降到四百元左右,而目前價格大約在七百卅元上下。
韓玉山認為,全年有九五%鰻苗集中在這四個月出現,捕撈強度依然過大,建議參考歐洲標準,捕獲四成放回海裡,以抓多放少取代一網打盡,否則未來鰻苗持續減少,恐列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