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議晨/報導
近期因臺鐵花蓮管理處處長官邸遲未修繕等問題,讓各界對於臺鐵面對文資保存的消極作為再次浮出檯面,更有地方人士直言,身為鐵路單位,怎能如此不愛惜鐵道文物?事實上,如果回顧目前鐵道文化園區一館十年修繕過程,處處都可見到臺鐵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的觀念停留在被動狀態。
珍貴鐵道文化資產差點消失
臺鐵做為國營單位,需自負盈虧,考量財務狀況,因此對於閒置資產,皆採出租或是拆除開發再利用等局面。例如今日鐵道文化園區一館,修繕前臺鐵有意交由民間單位管理,然而臺鐵面對文物保存的態度曖昧不明,對於民間團體要做的各項變動幾乎欣然同意,直至地方人士發現此舉將對建物及文物現況造成改變,甚至珍貴鐵道文化資產可能就此消失,幾經斡旋,臺鐵才終於踩下煞車,啟動長達十年鐵道園區保存之路。
然而,即使花蓮縣文化局向文建會(今文化部)爭取到經費挹注,但當時臺鐵仍未同意修繕,最後經時任文化局長的沈中元親赴時任立委的傅萁辦公室與臺鐵局長完成協商,加上建築師李重耀、鐵道專家蘇昭旭、洪致文、劉舜仁等人,在建物和史料方面給予協助,鐵道文化園區的「十年搶救計畫」才順利啟動。
「一面整修建物 一面搶救文物」
由於修繕前的鐵道文化園區一館,建物週遭雜草重生,甚至比今日處長官邸樣貌還要更慘,有些內部的珍貴文物也不知流落何方,投入搶救的鐵道迷及文史工作者可說是「一面整修建物,一面搶救鐵道文物」。
曾參與修繕過程的鐵道迷回憶,當時因臺鐵在東線鐵路推動電子化,許多運工機電等單位的設備都再更新,但因當時鐵路局對文物保存始終處於被動狀態,現在館內的許多文物,都是由部分珍惜文物的臺鐵退休人員、鐵道迷私下搶救才有今日面貌。
他無奈的說,當時臺鐵正更新車票卡,他們幾位鐵道迷知道臺鐵要將百萬張的舊式車票卡銷毀,他們極力奔走,希望臺鐵將車票卡供鐵道文化園區保存,然而,對方卻要求只要以等價經費購買,最後因籌措不出經費,珍貴的車票卡最終仍落得銷毀局面,令人婉惜。
除了鐵道文化園區歷經多位鐵道迷及地方人士多年「抗戰」,才終有今日完整保存局面,但九十三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鐵路局花蓮管理處處長官邸,就沒這麼幸運。
處長官邸卡在公文 至今仍殘破
這名鐵道迷說,在鐵道文化園區一館的修繕過程裡,他們還希望將舊工務段、警務段及處長官邸等歷史建築一併修繕,參照國外鐵道博物館經驗,讓整個園區打造成「活的博物館」。最後完成工務段、警務段修繕,臺鐵還希望修繕完成後,產權回歸他們規劃利用,至於處長官邸,卻卡在一只「不同意」公文,至今仍維持殘破局面。
他說十年過去了,幾乎都曾聽聞臺鐵打算動手修繕處長官邸,但至今仍無動靜,尤其處長官邸代表花蓮市街發展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標意義,因為種種原因,造成今日殘屋破瓦的局面,看在我們鐵道迷眼裡只能在心中哀嘆可惜。
修繕經費 幾乎由地方政府爭取
台鐵當局外人
事實上,在整個鐵道文化園區一、二館修繕過程裡,幾乎都是由做為「房客」角色的地方政府向文建會爭取經費修繕,鐵道迷指出,鐵道保存過程裡,臺鐵僅同意修繕,後續使用還得經過協商、付費才能使用。
二○○九年一月卅日,時任交通部長的毛治國前往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處長宿舍私訪,與會的還包括當時的臺鐵局長范植谷。
這位鐵道迷還記得當時訪視完,毛治國當著范植谷的面直言「人家修你的房子,還要付你租金,還要自籌經費幫你買回鐵道文物做保存,這樣對嗎?」,毛治國當時更直接裁示,要求臺鐵思考營運再生與配合方案,創造鐵路局、花蓮文化局及民眾三贏的局面。
他指出,即使當天毛治國裁示多點,仍未見鐵路局有相關作為,最後經不斷協商,才由鐵路局擔任「房東」角色,文化局每年固定付出「租金」承租鐵道文化園區進行營運管理,讓臺灣珍貴的窄軌鐵道遺址有今日的風華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