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昀融/報導
現在的壽豐鄉豐田村,日治時期曾是沸騰一時的移民村,因為日本政府移民政策,大批日本居民遷移至此,帶來日式建築與人文習俗,歷經數十年歲月軌跡,豐田村至今仍保留完整日式村落樣貌,其中豐田文史館則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豐田文史館原為日治時期豐田移民村警察廳舍,建築物雖經修建已與原貌差異甚大,惟原地點及原建築仍有紀念價值,應予保存。在日治時期時這裡曾為警察廳,經過荒廢多年,現今整修為展示當地早期生活器具與客家文物的文史館,也是主要提供社區旅遊資訊的地點,在這裡藉由志工導覽,可以迅速的了解豐田村的文化與歷史。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在東台灣建立了多處頗具規模移民村,如吉野、豐田、林田、瑞穗、鹿野等等。這些日本移民多來自日本農村地區,到東台灣建立「大和民族模範村」,也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化發展留下不小影響,而豐田移民村是目前保存較為良好的一處。
日人於大正二年首次引進美國黃色菸草,在吉野移民村種植,並逐漸擴及豐田移民村。早年只要看看各家的「煙樓」數量就可得知該戶富裕程度。如今菸葉雖沒落,但廣島式、大阪市菸樓仍存留了下來,為過往菸草歲月留下見證,也為日治時期移民產業提供有利註腳。
台灣光復後,移民村的居民大多被遣返日本。六十多年來,這些日本移民村彷彿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只留下些許老建築與文物,見證著這數十年前的一段歲月痕跡。近年來,受到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在地居民的注意與重視,這段沈寂多年的歷史才又逐漸為大眾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