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就開始進行所謂轉型正義的變革,其中一例一休關係到勞工與雇主權益的問題,年金改革則更是與軍公教及勞雇雙方都有關係,其影響層面更大。時事評論員認為,一例一休再加上年金改革,恐怕是台灣經濟發展阻滯的罪魁禍首。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最近發表文章認為,這兩個重大的改革是與勞雇權益的公平及世代的公平有關,其實這些改革都牽涉到生產成本、恆常所得與消費支出等主要的經濟因素,因此對於台灣未來經濟發展都有很重大的影響。
國人在看這些重大改革時,絕對不能忽視這些影響,經濟學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我們為了達到某些號稱「公平正義」的政策時,其實我們同時也必需付出許多經濟效率與經濟發展的成本,這是大家都必需注意的。
尤其是,經濟學的經濟效率與經濟公平經常很難兩全其美,如果有一個政策能夠同時達到這兩個目的,當然是最好的政策;但這兩個目標是相違背的,為了達到其中一目標(公平正義),而必需犧性另外一個目標時(經濟效率與成長)時,就必需特別小心可能產生的負作用。
企業人事成本增加
一例一休造成每周一定要休假一天、例假一天,如果雇主仍然要求員工上班的話,必需在未來再補休一天(或多給一天的薪資),因此企業的人事成本自然就增加。依勞動部估計,大約會造成企業的薪資支出平均增加約八%到十%,對個別企業的影響大小,則要看其屬於勞力密集產業或是資本密集產業而會有所不同。
在薪資成本上升情況下,企業一方面可能會增加聘用員工(減少加班),另一方面則可能減產,最後就是以調整價格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依主計總處估計,一例一休大約會使物價上漲約○、三%,這其中應該還不包括有些廠商可能會藉機漲價的部分。
企業無法加重成本 只好不加班
時事評論員認為,上述是官方的研判,實務上,如果中小企業實施一例一休,增加的成本約百分之廿到卅,物價上漲百分之十到廿,企業無法加重成本,只好不加班,企業競爭力降低,勞工也無法拿到加班費,一例一休成為經濟發展最大障礙。
依據上述分析,一例一休政策一方面會造成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產出也會跟著減少,這就形成了標準的停滯性通貨膨脹。這對於已經低迷不振的台灣經濟而言,可說是火上加油。
年金改革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當人們的恆常所得減少時,其消費支出必然會跟著大幅減少。同時,儲蓄會跟著增加,因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會增加,所以在年金改革之後,一定會立即遇到民間消費大幅減少的情況。
年金改革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企業的法定支出如勞健保費,如果依送立法院審查的版本計算,企業會多支出員工薪資中的六.三%,此一大小與很接近於一例一休所造成勞動成本的增加,因此同樣可能產生成本推動的停滯性通貨膨脹。
顯然,這兩個重大政策都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產出減少,同時物價上升,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成長減緩與物價上升同時發生,這對於經濟成長已經大幅減弱的台灣絕對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