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柏霖/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賴佩芳表示,花蓮慈濟醫院是花東唯一的醫學中心,在急診網絡上扮演「基地醫院」角色:當別間醫院遇到無法處理的病患、有轉診需求時,肩負著接收後送病患的重大責任,其中又以三種疾病最為重大: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創傷。
目前花蓮慈院每月急診人次約五千多人,依照檢傷級數,一到二級嚴重的,只占百分之二,檢傷三級的占百分之六十五、檢傷四到五級的占約百分之三十。
花東地區地理狹長,境內又多山區地形,每當重大災害與緊急醫療需求發生時,花蓮慈院承擔起急重症責任醫院的使命,三十多年來堅持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的急診服務。
賴佩芳表示,對應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創傷這三大急診重症,花蓮慈院都有專業工作小組及醫療團隊,只要病人一來,如有確實有需要,能立刻通知團隊的醫師成員前來,甚至透過即時傳訊,心電圖在急診室剛做好,就傳送到心臟科醫師手機內。
賴佩芳舉例,如急性冠心症中的ST上升型心肌梗塞,需要進行緊急心導管,會立刻聯繫團隊,因心臟科醫師二十四小時駐院內,能五到十分鐘就到現場,約於半小時送到心導管室、半小時內打通血管急救。
賴佩芳說,轉診的原因,也包括其他醫院專科醫師流動頻繁,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需要轉診到花蓮慈院,她強調,目前花東轉診已形成良好網絡,除了LINE群組,也有台灣急診醫學會跟衛福部合作推出的專屬轉診手機系統,能夠更好的聯繫。
賴佩芳表示,轉診的效率上,花東地區這幾年投入努力,已有大幅進展,以前轉診要透過總機的繁複流程,現在用手機就能直接聯繫、更能找到正確的人去轉診,每個月花蓮、甚至台東馬偕都一同舉辦參加轉診會議,互相交流、對醫院間的默契培養、病歷分析、醫學上專業都有幫助。
賴佩芳表示,雖然花東地區醫院的急診轉展,默契都不錯,但面臨的挑戰仍是人手不足,花蓮慈濟醫院目前有十二個急診專科醫師,但實際上應該要有十五到二十名才足夠,加上要負擔其他醫院的病人,顯得更加沉重。
賴佩芳強調,花東其實不只是急診專科,其他專科人力也都不足,需要政府更加重視這一問題,以台東為例,整形外科較不足,斷指的病患等不到醫師,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仍需搶時間接指,只好捧著斷掉的手指頭,坐火車來花蓮,「真的很心酸。」
賴佩芳認為,人力短缺並非單純只是薪資的因素,目前許多科別,即使衛福部開出高價,也無人願意前來,「原因很簡單,外科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的是背後完整的團隊,」雖然被高薪挖角來到偏鄉,但沒有合作的團隊能夠開刀、沒有麻醉科醫師配合、沒有術後照顧的團隊,也沒有辦法開刀、精進技術,她舉例,就好比有一台葉克膜,但沒有相對的團隊,是行不通的。
另外醫師如果來花蓮,並不是一人搬來,而是全家都要同意,這些都是挑戰。雖然過去找了許多急診醫師,卻由於家人因素而離開,慈院本身訓練的醫師,也往往因家人要求而離開。
賴佩芳認為,應該從住院醫師就開始著手留下人才的計畫,希望衛福部想辦法,增加花東住院醫師的容額,目前雖然每年有一百個名額,但只有百分之一撥給花蓮台東,根據規定,容額是按照各醫院主治醫師的數量、評鑑等級決定。
賴佩芳表示,在慈院努力下,評鑑都獲得A,但原本院內的主治醫師人數少,無法占優勢,「跟著全台的遊戲規則,花東相對變成了弱勢,醫師很難增加起來。」
賴佩芳指出,雖然仍然有願意犧牲奉獻的醫師們到花東服務,但終究不是常態,應該要系統化的吸引醫師,才能補充花東醫療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