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議晨/報導
現居住於壽豐鄉豐山村的劉雙科,原本家鄉為桃園平鎮,五歲時跟著家人舉家搬至花蓮定居至今,劉雙科回憶,他們家族在桃園是當地的望族,然而,因家道中落,正好外公是花蓮鳳林人,因此父親便帶著家人,來到花蓮生活。
來花蓮投靠外公 第二年外公就因病離世
不過,好景不常,劉雙科一家人來到花蓮第二年,外公就因病離世,劉雙科回憶,當時以為來到花蓮靠著外公的田地,至少可以過生活,然而外公離世後,親戚並不領情,使得一家人進退不得,桃園的家沒了,原報有希望的花蓮也沒有農田可以耕作,最後父親承租日本地主的土地耕作三甲地,養活一家人。
老闆娘視如己出
劉雙科說,父親承租土地的地主,是一名年輕喪夫帶著二名女兒的年輕日本婦人,當時自己才七歲,而「老闆娘」的二位女兒也跟自己差不多年紀,因此小時候就與老闆娘的二位女兒作伴一起玩耍。劉雙科小時後居住在老闆娘家中,老闆娘也視他如自己的兒子般照顧。
二戰最後由日本戰敗收場,居住在臺灣的日本人必須搬回日本,劉雙科說,聽到遣返的消息,老闆娘天天哭著說「這裡的家沒有了,老公也不在了,回到日本也沒有家……」。
劉雙科說,當時老闆娘有意把土地和財產留給劉雙科的父親,但父親死都不肯收,還請老闆娘,將牛車、土地、房子便宜賣掉,做為回日本的盤纏,然而,臺灣政府規定,每位離開的日本人,身上只能帶一千圓走,因此即使老闆賣光家產,也無法將所有的財產帶離臺灣。
劉雙科說,那時因為老闆娘信任父親,原打算將帶不走的財產先交由父親,待日後有機會回台,再將所剩財產帶走,然而,在財產出售的過程裡,卻面臨被沒收的窘境,什麼也不剩。
特別買甜粿道別
十三歲時,劉雙科和父親為了與老闆娘道別,前一天晚上先至光復買糯米,做好逢年過節才吃得到的「甜粿」,父子兩在於航班出發的當天清晨,帶著甜粿自鳳林走到花蓮港,與老闆娘及二位女兒道別,劉雙科說,記得老闆娘見到他們父子,眼淚再也止不住,哭得唏哩嘩啦,令人十分不捨。
國中時,劉雙科曾收到日本的來信,但是之後再也沒見到老闆娘與她的孩子。今年滿八十二歲的劉雙科,每次提起童年回憶,他總是笑著說,那時住在日本老闆娘家,洗澡時總是和兩個日本小孩一起跳進缸裡洗澡。(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