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六十二歲的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今年一月在台北晶華酒店跌倒死亡,八十五歲的行政院前院長唐飛也在同一家酒店內跌倒受傷,七十五歲的花蓮生命線創會人之一的劉春禧,日前在自宅樓梯也跌了一跤不幸過世。
國健署最新調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因,跌倒高居第二位。專業醫師建議老人平常要預防跌倒應穿防滑鞋,且透過簡易運動來加強肌力、骨骼力量。也建議民眾,若從明亮的環境進入昏暗的空間,可先閉眼三秒再睜開眼睛。若視線太暗,應放慢走路速度並打開燈,以防跌倒。
日本抗老醫學教授久保明在「每天一分鐘,打造不臥病的好身體」書中提醒,要打造到老都能靈活不臥病的身體,肌力、持久力、關節柔軟度、平衡能力,缺一不可。其中平衡感一旦衰退,腳步就容易搖晃不穩,跌倒骨折的風險便會提高;無法預防掌管平衡感的內耳半規管衰退,但鍛鍊軀幹或下半身肌肉,可以抑制平衡能力下降。
台中市中山附醫神經內科醫師周希諴說,戴帽可以「保命防跌」,除了防中風、防交感神經失調暈眩,戴有帽緣帽子,遇牆、樹枝,或撞擊地面時,下意識閃避、防撞,好處多多。
周希諴指出,很多老人跌傷原因是不服老,以為還跟年輕人一樣身手矯健,結果一陣暈眩,或突然失去平衡感、肌肉無力,或視力退化就跌傷了,建議有電梯就搭電梯,沒電梯要扶扶手,或請人攙扶。扶扶手,或走路拿枴杖,防跌也保護膝蓋。
亞大醫院復健科主任趙明哲認為,很多老人有慢性病,看很多科,吃混藥,眩暈、乏力等副作用都跑出來,若加上周遭環境不友善,又不及反應,一跌倒就很嚴重,建議長者最好能整合用藥,外出時務必穿著合身衣著,不宜過度寬鬆,避免勾到異物,室內則可裝設浴室、樓梯防滑墊,強化樓梯扶手、降低樓梯高度、加大樓梯踏面面積等,都可以營造友善的行動環境。
台中榮總骨折創傷科主任陳志輝說,無論是老人、青壯族或是孩,跌傷都跟「分心」有關,忙著聊天、低頭滑手機,或小孩追逐嬉鬧,一個不小心就跌傷,最近高鐵烏日站,一名四十五歲女子下樓梯時忙著打電話請家人來載,結果摔下樓梯手骨折。
醫師周希諴說,壯年族群下樓跌倒,除了分心外,也可能與中風有關,預防中風,除了戒菸、運動,控制體重也很重要,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高油脂飲食,平時控制好三高,有三高、肥胖族群若出現胸悶、呼吸困難,請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