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吉安鄉民代表陳進德(見圖;劉怡伶/攝),針對化仁海堤出現灣生地景意像,質詢鄉公所是否知情,或有代表參與第九河川局建置的決策過程。他說,日本人在吉安溪出海口附近要登陸上岸,從大船登上小舢舨,接駁過程都是先祖生命換來,海堤旁,出現這樣的灣生地景意象;族人與他都強烈反對,陳進德在現場更抨擊這是媚日行為,完全不尊重在地聲音。
由九河局建置
第九河川局建置,對在地與鄉公所簡直是「侵門踏戶」。陳進德說,族人反應村長,村長來找我,大家都反對;那個「灣生」建置所代表的是日本人,不是台灣、不是客家、不是閩南人、更不是原住民,日本東西怎麼會出現在化仁海堤。
說明文字寫著「紀念灣生、紀念日本,百年來不間斷來尋根……」。陳進德說,這如果放在慶修院,多少可以說是合理,放在化仁海堤,就會讓部落想起,祖先要去拉渡船,將日本人從大船拉到小船上岸,在海上吃了多少苦,甚至有人葬送在海中,為什麼還要去紀念他們,這對原住民是情何以堪。
中央單位憑什麼去不告知地方就執行,第九河川局怎麼可以媚日媚成這樣。陳進德氣憤的說,公所要請第九河川局出面說清楚,這個造景意思為何;他們施作之前,是否有研究歷史背景,並參考或聽取地方聲音,做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他強調,地方有權利參與,第九河川局建構這個東西,實在無法令人接受。
緬懷祖先渡海來台,甚至來花蓮,是可以被紀念的,這不僅有外省人、客家人還有閩南人,甚至原住民的祖先,比大家的祖先,都還要早來到花蓮。陳進德說,祖先乘風破浪,坐者小舢舨找到適合生存生活的環境,才落地生根,如要建置地景,應該是紀念阿美族的祖先才是;九河局建置的東西,不僅與鄉親情感背道而馳,還設置紀念地景,這實在是太欺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