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詠特稿
蘇花公路大坍方造成交通中斷,再度突顯東部交通的根本問題:缺少一條安全往來的便捷國道;也對照出當今中央政府要舉債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盲點。
「前瞻計畫」當中,比重最大的項目是軌道建設,特別是幾個縣市的「捷運」。雖然沒有做過環境評估,也沒有可行性評估,甚至需求也不明顯,一旦營運也不知要虧多年年,但中央已經準備借大錢砸下去。
東部地區的鐵道系統,也被納進了「前瞻計畫」,因此,蔡政府自認是「過去幾年來最重視東部交通的政府」。
問題是,如果從「前瞻」的角度來看,這些原本在馬政府時代就已規劃的項目,能不能算現在政府的「前瞻」?就大有爭議的餘地了。更何況,鐵路建設並解決不了蘇花公路的問題。
從國家前瞻發展的基準點來看,號稱已進入現代化國家之林的台灣,並沒有一條環島高速公路,東部地區仍是國道所到不了的地區,實在愧對「現代化國家」之名?
西部地區早已有了兩條南北國道,更有多條東西向國道,形成便捷的國道網,於是,在「前瞻計畫」已進入「交通進化版」的多條捷運規劃。但東部卻還在面對幾場雨就造成大片坍方的看老天爺臉色的階段,這已不只是東部民眾能不能服氣的問題,更是國家的顏面能不能掛得住的問題。
這兩天,蘇花公路坍方阻斷端午節年假的車流,充分突顯了問題,如果沒有一個真正「前瞻」的眼光與解決的擔當,故事必定還要重演。就算「蘇花改」完成了,遇坍方就斷路的「蘇花災」,還會一而再的發生。
交通行不得也的災難發生後,人民怨聲載道,花蓮縣長傅萁指責總統和交通部長未到花蓮關心,台北的官爺則強調,蔡政府是過去幾年來最重視東部交通的政府。
互相指責都各有道理,也都有轉移民怨的用意,但問題還是在於國道何時通東部?經過這次的「蘇花坍」,有權力做決定的人,是否能好好接地氣想一想?「蘇花高」如果太麻煩,讓國道六穿越中央山脈到花蓮,是否該真正「前瞻」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