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海星中學舉辦一年一度的「田野日」活動,全校國高中師生共同度過了不帶書包、沒有鐘聲的一天,學生們也把握機會,在老師的協助下自主規劃了平日無法進行的學習活動,包括深入部落體驗文化、社福機構擔任志工、海洋生態講座,或是單車定向越野活動等,在注重安全與尊重多元的前提下,每個班級都擁有獨特而難忘的體驗。
原專班學生分別前往銅門部落、佳民部落等原住民部落,除了打掃社區環境之外,也透過各種文化體驗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特色。
有些班級規畫深度旅遊
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城市
有些班級則選擇前往善牧兒童之家等民間社服機構擔任一日志工,進行了環境清掃整理、團康活動等服務學習活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將對社會的關懷化為實際的行動。也有些班級規劃了深度旅遊,尋找埋藏在各個角落裡的時光故事,重新認識了自己生長的這座城市。
除了搭乘校車的選項之外,有些班級採用了徒步或腳踏車等更環保的交通方式前往美崙山、花蓮市區,甚至是遠在壽豐的東華大學進行定向越野等精心安排的活動。選擇留在學校的班級也相當精彩,幾個班級共同邀請了海洋作家廖鴻基到校舉辦講座,分享他是如何從一個漁夫轉變成作家進而為海洋議題發聲的心路歷程。也有些班級把平日容易忽略的校園景物當作題目,設計了在校內尋寶的計時競賽,在進行遊戲的同時也保留了更多對學校的記憶。
校方表示,看起來雖然一堂課都沒有上到,學生們其實學到了更多。田野日的規劃從學期初就開始進行,他們歷經了資料收集、意見整合、企劃撰寫、經費分配等考驗;在得知申請書被學務處退回時又得儘快進行危機處理,計畫重擬;也必須同時考量到學生、校方與社會等不同角色的觀點與立場。過程中或許有許多的衝突與挫折,但在看見孩子們疲累卻滿足的眼神後,相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從北到南、從校內到校外、從人文到自然,海星中學在這一天關閉了鐘聲,卻開啟了更多層面的學習機會;以服務學習與環境教育為主軸,並結合多方社會資源,開放的環境更讓學生有機會反思自身的能力與責任;除了落實「Field Day」的理念,也發揚了天主教學校特有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