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以一位地方媒體人,想要描繪「東台灣農業發展的前景和機會」,是否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一個天然無污染的農業專區」。謝立德說,將從優勢劣勢威脅機會這四方面分析。
擁有天然地理環境優勢
宜蘭花東縱谷三縣,在優勢上,擁有天然地理環境優越獨特性,也就是有機會成為無毒有機的富麗農村,在台灣東部有機會,成為是一個被賜福的牛奶與蜜的迦南美地。
另劣勢就是以現有體制機制下,不重視農業發展現代化,不像歐美、以色列先進國家,有制度有規模的發展;這不僅造成農民難翻身,即使勤耕作,也僅足以養家糊口;另農村人口外移,老化嚴重;自耕農地面積小,難有其它副業;產銷失衡,無有效解決方案,農民只能自求多福;回鄉從事農業的青農,前途普遍不被看好。
威脅在那裡?謝立德也提到,政策無法確實落實,如中央的農業政策「公糧收購、耕地活化、小地主大佃農、有機農業」等政策立意良好,確無法確實落實,效益大打折扣;農委會經費太少,真正能運用的經費一年僅有三百億元,大多數經費沒反映在產值上。例如:老農五百億元,休耕一一○億元,保價收購一百億元、化肥四十億元,水利會員三十億元。
為花蓮農業找活路出口
機會就是如何為「花蓮農業找活路出口?」。謝立德提出,第一應設一筆農業發展基金,可從花東發展條例提撥,花東每年各十億,宜蘭另外爭取,可創造出一個無污染的富麗農村,讓農村再生。
第二配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強力主導,目標朝向「無污染富麗農村」強力執行單位,貫徹總體農業經濟目標,和政策透過整合資源平台,執行分項目標經濟的達成率,務使所有農政單位,中央(農糧署,水保局,水利局,農改場)與鄉鎮地方農會,共同推動,建立有幸福感的富麗農村。
第三對現況農村結構,土地資源,經濟條件通盤調查研擬改進對策。第四鼓勵年輕人返鄉,漂鳥計劃有活力,讓年輕家庭東移,青年人返鄉執行漂鳥計劃,提供青年人一個最好的心靈故鄉,加上山林.河川.田野等自然環境投入駐足農業,推動一些鄉村永續發展的計畫。
落實小地主大佃農創財富
第五落實小地主大佃農創財富,以計劃性農業經濟來逐步活化耕地,推動農業銀行、農業新聞,落實小地主大佃農創財富,協助各鄉發展特色農業,目前成熟的有機稻米、金針、西瓜、文旦柚。
第六建立產銷平台,行銷倍增。他說,有機農業栽種一三八二公頃,農戶五五七戶,全國第一,如果規畫一條龍(一條鞭)政策,建立產銷平台,從土地資金、技術、科技新知到投資開發,看到利多前景,讓花蓮有機土地佔全縣農耕百分之二點四,創造倍增機會。
農業與觀光結合新亮點
第七農業與觀光結合新亮點,整合農業資源,發展休閒農業典範和觀光結合,更要主動輔導。第八建立農業發展資訊平台,提供數據幫助農民。謝立德提到,建立多元性農業發展資訊平台,農產品、農產量、農產價格,對農業改良的任務,栽培技術所有農業官方民間資訊納入資訊管理,及客製化農民諮詢服務與輔導。
謝立德說,第九樹立標竿學習農業模式.複製成功案例,讓農友及有心從農者有信心。最後他期勉「花蓮農改場再接再厲為農民服務」,他說,中央的農政單位,尤其花蓮農改場.所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造福農民是恩澤般泉湧.是人民有感的;尤其在花蓮僅有四十九位人員編制,卻創造出無可限量的具體成果,令人喝采和感謝,希再接再厲,有非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