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盈貞/報導
東基骨科醫師吳欣翰與台大醫院小兒骨科合作「無縫接軌」計畫,截至今年五月,共有五位病人使用這項計畫,十五歲患者小蓁則是此計畫的第一個案例,其母陳媽媽昨日於會中分享,並獻花感謝吳欣翰醫師與團隊協助,讓孩子能腳「踏」實地。
唸國中的小蓁為早產兒,出生時只有六百六十二公克,因腦性麻痺造成運動、認知、學習等極重度的障礙,當時陳媽媽帶著小蓁回北部娘家求醫,曾有醫師說,小蓁有可能一輩子「癱」在那。陳媽媽選擇堅持,展開近兩年復健和針灸的就醫歷程,小蓁活下來了,但是仍無法走路。
說起求醫路的煎熬,陳媽媽忍不住紅了眼眶。
她說,多年來小蓁一直睡不安穩,小蓁喜歡趴睡,可是趴睡時小腿會往後懸空勾起,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平放在床上;如果要翻身,也會翻不過去,因為兩條腿會卡在一起;兩條腿夾很緊,大概只能打開大人的兩個拳頭寬,換尿布是一大考驗。
去年十一月,陳媽媽聽到友人介紹東基新到任的醫師吳欣翰,其治療專長有「關節變形矯正術」時,陳媽媽即刻帶著小蓁前往求診。吳欣翰檢查後發現,小蓁的腿部張力太強,雙腿不能打直;踝關節脫臼、變形;雙腳腳掌無法踩平,只有腳掌外緣勉強觸碰到地,這些是造成他無法站立,甚至行走的原因。
「不是每一個腦性麻痺的孩子都適合開刀,需要審慎評估。」吳欣翰醫師和台大小兒骨科團隊與陳媽媽充分溝通後,隨即透過「無縫接軌」計畫,安排小蓁直接到台大就醫,在台大手術後住院五天,接著回台東調養,由吳欣翰醫師接手在台東的追蹤及復健指導。
「出院才是最大的挑戰。」陳媽媽說,術後住院的前三天,小蓁痛得一直哇哇叫,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只好幫他打鎮定劑;當初搭飛機到台北,可是回台東時,小蓁的兩條腿因開刀打著石膏無法彎曲,適合的班機因座位空間太小,而無法搭乘,只好一家三口開車回台東。
陳媽媽說,四月中旬小蓁拔掉鋼釘後,小蓁可以自己站立,對他自己和照顧他的人是很大的幫助,原本是「抱」著他上、下床,只要他學會站立,就可變成「扶」著他上、下床。
陳媽媽說,現在小蓁睡覺的時候終於可以平躺,翻身的時候也可以順利的翻過去,兩條腿不會卡住;踝關節往外突出的問題處理好了,天冷出門的時候,可以像一般孩子一樣穿上鞋子,而不是只能穿很厚的襪子保暖;兩個腳掌不是內翻,而是可以踩平,真的可以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