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璋/文
花蓮石雕家馮朝宗從玉石代工踏入石雕創作,靠自己摸索走過近三十年,作品呈現從繁複、寫實,走向簡約、抽象,今年更首度入選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讓他的石雕生涯從花蓮走上國際。
馮朝宗生長於花蓮,大漢技術學院機械科畢業,退伍後就到兄長經營的大理石加工廠幫忙,接觸石藝雕刻。近三十年前,他見石雕這一行生氣蓬勃,決心轉換跑道,從泥塑到實作,都是亦師亦友的石雕家楊正端引進,約莫八個月的學習,就回到兄長的工廠,踏上他的石雕藝術之路。
「雕豹系列」是馮朝宗最早期的作品,他選用山西進口的黑花崗岩,雕塑出豹的速度與線條,他還從圖鑑或模型,研究豹的骨骼、肌肉,為的就是傳神刻畫豹。
由於受到玉石代工影響極深,馮朝宗此期作品追求寫實、具象。他說,「看得懂的藝術」在當時的市場很吃香,深獲收藏家喜愛,因此努力創作,從獵豹到花豹,「已經不知道雕過多少頭豹了。」
一九九五年,花蓮由民間辦理第一屆國際石雕創作營,各國石雕家的創作令本土玉石工藝師大開眼見,爾後有越來越多人思考轉型,馮朝宗亦深受衝擊,思考為自己的石雕注入新元素。
得跟石頭工具談感情
機械科出身的馮朝宗,熟悉各種工具,「做石雕不但得跟石頭,還得跟工具談感情。」他說,因為石雕的質感得仰賴工具,雖是生冷物質,本身卻有美感。因此他思考,何不注入情感,讓手上工具擬人化,表達內心想法,故發展出原創風格的「工具系列」。
十年來累積的工具系列作品,馮朝宗於二○一二年在花蓮縣文化局舉辦個展「因心賦形」,觀眾看著老虎鉗化為「御風而行」、鐵鎚變身公海馬的「鐵漢柔情」等,無不令人讚賞。
馮朝宗喜歡唱歌、音樂,他從絲竹樂器著手,取法蘆笙或排笛的圓柱竹管造型,以圓柱音階起伏排列,呈現生命律動美感。工具系列後,為追求更簡潔的造型,出現「樂器系列」,時至今日已成為識別他作品的鮮明標記,包括今年入選戶外創作營的作品「相遇」,圓柱是交扣的手指,宛若一對男女相擁,是他當下最滿意的作品。
二○一四年,文化局藝文推廣科首度與馮朝宗合作,以他的石雕藝術為基底設計成文創商品,例如從雕豹系列衍伸的小型展示架「獵蹤」、樂器系列轉化成桌上型收納「舊情綿綿」、文鎮「鯤鵬之志」。他說:「石雕成為文創品,讓更多人能認識石雕。」
與石雕結緣近三十年來,曾多次報名戶外創作營,如今總算熬出一片天,馮朝宗表示,能獲評審青睞入選,與國際石雕家們一同創作,是對他的肯定,也讓他更有動力在目前的創作上繼續發展。
當兵時期即研修禪宗的馮朝宗,引用禪思語:「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飛鳥物歸巢。」他說,希望能從己心出發,專注在自己想做的創作上,不受主流框架限制,「因為作品有形,但心是無限寬廣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