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石彫協會理事長黃清輝,今四度入選戶外創作營,是歷屆參加次數最多紀錄保持人。為創作公共藝術台全奔波近二十年,以工作室前的中央山脈發想的作品「飄浮之島」,表達對故土的繫念,以及創作中靜觀自得、遺世獨立。
黃清輝出生於彰化鹿港,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系,退伍後曾在北部的陶藝教室教學半年,專做泥塑的他,一直想嘗試跨入石雕領域。一九九三年底來到花蓮,跟在大學時期的石雕老師許禮憲身旁見習二年,奠定石雕知識與技巧。
一九九五年石雕季開啟視野
一九九五年底,民間首度發起「花蓮國際石雕戶外創作公開賽」,黃清輝獲選與國內外石雕家齊聚。他說,那一個月讓他大開眼界,「原來石雕創作的空間無限寬廣!」隔年二月自立門戶,潛心創作。
隨著認識的石雕家越來越多,寄人籬下多年開始羨慕能有自己的工作室,此想法逐漸成為黃清輝的創作題材,作品中出現建築語彙及造型。他認為,用作品紀錄生活與心境,忠於內心才是創作。
壽豐溪口打造工作室
一九九七年黃清輝終在溪口買一塊地,二年後工作室從一個貨櫃起厝。工作室外所見的中央山脈成為他的導師,開始將山的意象融入創作中。同年公共藝術在國內興起,當時的作品「山居」獲選為「台北敦化藝術通廊」建案的首獎,放置於敦化南路、八德路交叉口。
在各地留下近五十件作品
黃清輝開始熱衷公共藝術,成為全台各地公共藝術競賽常勝軍。他說:「公共藝術得考量多重客觀條件,是設計,又是一件藝術品。」近二十年來,他在各地留下近五十件作品。不過去年決定放下這一切,回歸山居生活定睛創作,繼續凝視工作室前的山脈。
漂浮之島 心繫大山
繼一九九七、二○一一年戶外創作營,黃清輝今已是第四度入選。他的作品「漂浮之島」,一抹山嵐漂浮山峰,是運用國畫技法「皴」,特意保留一塊原石,讓山勢巍峨而聳立,「飄浮的島嶼並非無根,不是因為迷茫而懸空,而是心境宛如山嵐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