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陳盈貞/聯合報導
光復鄉豐耕有機農場主人吳俊佑,在他二十一歲當兵退伍後,曾當過貨運公司的司機,也做過遊藝場,後來因家中人力不足、農村人口老化,為就近照顧父母,決定返鄉務農,並致力推廣有機農業,鼓勵青年返鄉耕作;同時他也希望創立光豐地區有機產銷班,結合大家力量建立網路等通路的銷售平台。
現年四十歲的吳俊佑說,家裡有農機具,剛開始以代耕(即土地耕作前的鬆土作業)為主;接著配合政府推行「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開始承租鄰地休耕田開始耕作,希望提高經濟效益;後來政府推動有機耕作,逐漸轉型為有機農場,近年來農作,則採品牌經營與自產自銷為主。
家中父親在務農當時,花蓮縣政府正在推行「無毒耕作」,接著花蓮區農改場也開始對偏鄉地區,推動有機耕作。吳俊佑提到,剛開始以自家田做為示範田區,家人也發現有機耕作方式,讓鄰田、生物、甚至家人,都能避開化學藥劑的毒害,這更加深他決定,繼續擴展耕作面積,推廣有機農業。
七甲多田地通過有機驗證
豐耕有機農場,現在也是花蓮區農改場的示範農場,通過驗證有機種植面積約有七甲多,另慣型耕作約則有十三甲多。吳俊佑說,從代耕轉型到有機耕作,這一路走來非常辛苦,有機的收穫量,僅是慣型農法收穫的二分之一,人力成本卻是慣型的一到二倍;但深覺近幾年食安問題,有機農業絕對是未來趨勢,一定會堅持下去,希望能做到一定規模並增加收益。
水旱輪作 減少農田病蟲害
自產自銷的有機農作,有紅米、黑米,黃豆、黑豆等;因農地靠山邊,氣候較為特殊,產量比一般地區來的低。他說,慣型農法的稻田,平均一甲地能收六千台斤,有機稻田一甲地則僅有四千台斤產量,另有機黑豆一甲地,則生產一千公斤;目前採取水旱輪作,一期水稻一期大豆,輪作方式耕作,農田病蟲害少很多。
建議提高農機及加工補助
「務農仍有風險,雖有賺錢,但要不斷投資農機具,希望能收支持平」。吳俊佑說,粗估花費在加工機具、耕作設備就快一千萬,扣掉成本,目前一年淨收益,初估雖能破百萬,但無法評斷是否回本,因機具有使用年限問題,時間到就需汰換。他也期望農政單位能提高有機農業的農機,或加工設備補助,協助有機農友,也能加速有機農業發展。
農場目前耕種少量有機野菜,有假人參(開花神似人蔘)、海菠菜、番杏、赤道櫻草等,希望未來能朝多元化經營,跟著時代潮流進步,並推廣成立地區農會的有機農業產銷班,提高有機農產行銷通路。
吳俊佑提到,光復鄉有四位青年,其中有位是博士生,在花蓮區農改場引薦下,來到農場學習,他們都有參加農改場有機農業相關課程,並以友善農法進行耕作,採自產自銷方式進行銷售。
整合青年力量 建立網路平台
光復鄉內沒有煙囪工業,也不缺水源,可以減少打水井的成本,加上土地營養,是適合耕作的寶地,相信這四位青年一定會有成功機會。吳俊佑也希望能借助並整合四位青年的力量,未來不僅能朝有機農業產銷班邁進,同時也建立網路等通路的銷售平台。
另吳俊佑非常感謝花蓮縣政府對有機農業的全額補助措施,讓有心從事有機農業者,不用擔心驗證等相關費用,另地方與中央單位,提供農機具、公糧收購與肥料等補助,他也說對農友有很大幫助。
在縣府農業處鼓勵與說明下,吳俊佑瞭解營養午餐需要大量有機蔬菜供應;他說,未來會考慮增加有機蔬菜耕種面積,雖網式栽種,政府有補助相關設備,但因花蓮颱風多,仍須再評估看看。
光豐地區農會提供農友,農藥與肥料等無息貸款協助,農友在農作賣出,有收入後,再去繳還,這減輕農友很大的現金負擔,吳俊佑說,農友們都非常感謝農會體諒農友。
另農會也常辦理各產銷班間的聯誼,讓大家彼此間有經驗交流的機會,另農會家政班,更經常以當地農作物,烹調美食料理與加工推廣;光豐地區農會超市也不定期舉辦美食饗宴,並設立在地農產品「地產地消」櫃位。他說,這些對在地農業發展,都有很大的協助,農友都很感謝農會照顧大家。
(花蓮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