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光隆企業集團創辦人曾信雄,十八歲時拎著簡單行李從宜蘭縣羅東到花蓮,在一家木材廠從事磨木材鋸子的粗活,後來憑著毅力與獨特的產業眼光,整合石材藝品、礦石博物館、南島舞團、海洋深層水、科技博物館等事業,成為光隆企業王國,已是到旅遊不可錯過的參觀行程。
磨木材鋼鋸很傷眼睛,他也認為木材終有鋸完的一天,十九歲就和務農的堂兄曾芳榮討論創業的可能性,觀察了花蓮的產業環境,當時大理石花瓶、 菸灰缸興起,需要大量的大理石角材,認為是可以投資的事業,於是在五十年前,成立了三人公司。
工廠動工期間,颱風致蘇花公路中斷,機器無法從台北輸運到花蓮,他為了趕工,他決定徒步橫越蘇花公路到羅東改搭火車前往台北,於是拎著行李,一大早在花蓮出發,在蘇花公路,一路冒險越過山崩落石區,半途有車就搭便車,到當天晚上才到羅東老家叫門,他爸爸半夜一開門嚇了一跳,難相信是徒步翻山越嶺回羅東;曾信雄把機械設備托汽車貨運公司運輸,在蘇花公路通車的第一時間就運回花蓮的工廠組裝。
工廠順利開工了,訂單紛湧,他又訂購最新的切割大理石的鎢鋼刀機械,大理石角材生意,事業擴搌到台北,從此奠定了事業永續經營的基礎。
曾信雄石材加工年代,花蓮石材加工業蓬勃發展,在高峰期,曾信雄廿五公頃大的廠地幾乎堆滿石材;但在七十年代時,受到大陸石材低價競爭,石材加工業逐漸不敵,關的關、倒的倒,曾信雄開始意識到轉型的重要。
曾信雄轉型企業,樣都引以為傲,以深層海水事業為例,他說:「海水就在家後面,我不抽誰抽?」他從質地堅硬的大理石材加工業走上海洋深層水產業,「軟硬通吃」這句話,讓他一頭栽進海洋深層水產業。
曾信雄的三女兒曾淯琪,對父親投入海洋深層水機緣時,透露一段祕辛說:「海水就在家後面這句話,軟硬通吃,讓父親撩落去。」
曾信雄一頭栽進陌生的海洋深層水產業, 成為國內首支取得政府認證海洋深層水產品的先驅,曾信雄致力的轉型之路逐漸開花結果。
曾淯琪說,轉型之路相當辛苦,父親為了轉型,公司政策幾乎每三年就一次大地震。外太空奇石、科技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曾淯琪說,大理石材廠雖已外移到大陸,但父親對根留台灣的轉型大計,一直都很熱衷。
曾信雄的轉型不是一步到位,曾信雄說:「我是經過很長時間摸索與嚐試,曾轉型為大型遊樂園。」曾信雄說,廿五公頃面積的石材堆置場地,後來萎縮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由於花蓮是觀光地區,他開始做大型遊樂區。
光隆集團總部,洋溢著傳統產業就地取材,轉型不懈的精神,光隆興建的海水淡化廠就在附近;聳立一座像台北二二八公園歷史博物館的建築外觀,大理石圓柱十分壯觀、醒目,建築物內陳設許多恐龍化石,還有不少曾信雄從事石材加工業、探勘礦區所蒐集的奇石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