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花蓮縣富里鄉農家子弟黃正德 曾是一個放牛的孩子,高中險遭留級,後來發奮苦讀,如今是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教授,還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會士與中央研究院院士,堪稱花蓮第一人。昨天他和哥哥、花蓮縣政府前民政局長黃新興,拜訪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並接受社長訪問,揭開他奮鬥有成的感人故事。
牛背上看小說、寫新詩
黃正德說,他兒時家境清寒,要幫著家裡下田耕作,總是坐在牛背上看小說、寫新詩的他,高中時一度忙著辦雜誌荒廢了課業,險遭留級,後來因父親生病,黃正德體悟後,再發奮苦讀,展現其求知慾及語言天賦,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保送師大,如今成為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教授。
黃正德說,他家中有七個兄弟姊妹,兄弟中他排行第三,家中務農,兒時家事分工,他總選擇較輕鬆的水牛照看工作,享受戴著斗笠坐在牛背上看書的悠閒,有時看漫畫或故事書,後來改武俠小說或念現代詩。
高一時辦文學雜誌
高中離家念書,由於對現代文學滿懷興趣,高一時辦了一本文學雜誌,目標讀者為高中生,黃正德當時全神貫注在雜誌上,即使期末考前晚都還緊盯印刷進度,希望趕在放假前出版並販售,結果期末考每科都不及格而被退學,後來返校重讀一年級時,父親正好生病,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配合父親就醫,他改變作息,每天清晨五點便起床念書,早起成了習慣,也因此背下一整本英漢典,高一要結束時,參加全校性英語競賽,贏得大獎。
黃正德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於花中畢業,免試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就讀,成為村子裡第一位進入大學的子弟,而後獲得美國福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語言學博士,學成後先後任教於夏威夷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並於二○○一年起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至今,期間曾在台灣、北京、香港、日本、法國、澳洲等地擔任講座,獲多項重要榮譽,包含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會士及二○一六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與中研院院士吳茂昆都是花中的校友。等於說,中研院有二位院士都是花蓮人。
黃正德說,思考語言運作的方式能滿足他的知識慾望,加上有許多引領他的貴人,才讓他得以踏上語言學家之路,黃正德指出,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一門科學,有助於語言能力的開發,主要是觀測語言現象,以推斷人腦結構及認知系統,用現有的語言進行新語言(或陌生語言)的田野調查,在訪談中透過各種問題紀錄受訪者的音標、語法結構,進而進行分析。
對於語言學,黃正德提出一突破性理論,過去大家普遍認為,人生下來猶如一張白紙,看或聽到什麼就學什麼,他則認為人出生時其實早已具備普遍語法的基因型態,因為環境或教育的不同,進而篩選學習的內容,就好比一顆種子落在不同的土地,會生長出不同樣貌的植物,人類也會因為灌溉的養分不同,學習成長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有別於早期大家對於語言學習的認知,黃正德所提出的「語言本能」,算是相當革命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