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台東新聞

台東新聞

2017-08-07
有機農法栽培茶葉 期將利稻打造成有機村
分享至


圖:布農族青年古志明以有機農法栽培茶葉,期將利稻打造成「有機村」。 (記者陳盈貞/攝)
 

記者陳盈貞/報導 
布農族青年古志明,於南橫利稻地區種植茶葉及甘藍、南瓜、番茄等作物,採用有機農法栽培茶葉,烘焙出的茶葉味清香甘醇,在家鄉打造小有名氣的「利稻阿古師有機茶莊」,希望能以有機栽培方式,號召部落青年返鄉投入農業,以企業化經營模式,讓南橫利稻茶葉打響名號。 
有技術沒資金 
臺東縣海端鄉利稻部落,海拔一○六八公尺,是臺東縣境內最高的部落,古志明退役後,為了生計,當時二十多歲的他回到家鄉利稻種茶,自己摸索、尋找廠商合作,但卻不如想像中的順利,感嘆「有技術,但沒資金」。 
他說,部落有許多年輕人雖然有很好的揉茶技術,卻因為沒有自己的廠房,請他們來揉茶,若算一公斤九十元,實際只能賺到四十元,另外五十元得付廠租,當無茶可揉時就必須去打零工。 
「不能一輩子依賴別人的茶廠」古志明想盡辦法貸款、找資金,東拼西湊的蓋了自己的廠房,也讓他的茶農職涯逐漸步上軌道,但為了養家活口,除了採收春茶及秋茶,他也開始種植夏季蔬菜。 
有機無毒酵素 
當時有機農法尚未盛行,買農藥等花費成了沉重負擔。古志明說,過去採用慣行農法,一年就要虧四、五十萬的農藥錢,加上現在的蟲都有抗藥性,農藥只能越買越貴、越買越多,噴灑過程也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為了不依賴農藥,正當他苦思轉型之際,因緣際會下,認識新竹尖石鄉石磊部落的一位牧師,並獲知有機無毒酵素的製作方法。 
古志明指出,製作酵素,只需將竹筍、梅子或李子等植物切片,並與黑糖以一比一的比例放入容器中,每日攪和,兩週後將容器中的植物撈出,接著再持續每日攪拌,兩個月後即可用水稀釋一千倍施用於農作物上,而撈出來的植物泡水後亦可作為有機液肥,一兼二顧。 
專研有機農法 
起初自己也不相信酵素可以取代農藥,但首次嘗試後,他發現,「很奇怪,有用酵素的茶葉都長得很漂亮,沒有用的就被蟲吃。」像是發現至寶,古志明開始專研有機農法,相較於購買農藥,一年約可省下二、三十萬的成本,他也將酵素施用於蔬菜。他強調,從農藥轉用酵素,土壤會經過一段適應期,但土壤漸漸習慣後,作物就會越長越好。 
走出不同的路 
古志明有機耕作的農地面積約三.二公頃,他說,自己盡量以人工方式除草,不使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希望將友善耕作的觀念傳遞給更多族人,雖然曠時費工,但只有最天然健康的茶葉,才能建立起消費者的信心,「走出不一樣的路,才能打響品牌」。 
茶園站穩腳步後,古志明要將有機栽培的觸角延伸到其他作物。去年入選農委會百大青農輔導計畫,獲得臺東區農改場為期兩年的個案陪伴輔導,而且在農糧署及臺東區農改場輔導協助下,預計可在今年取得有機高麗菜驗證,他也感謝農委會農糧署補助一百一十五萬,並透過全國農業金庫提供低利貸款,可望興建鋼骨結構的溫室,拓展收益。 
「我不是生意人,只想回到部落,留住老人家的土地。」他說,雖然海端鄉有茶葉產銷班,但班員大多將土地租給別人耕種,他期盼在自己「做起來」之後,能夠將有機技術教導給年輕人,號召族人一起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找回土地的價值,將利稻打造成「有機村」。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東區分署廣告)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