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卅九年的今天,鳳林鎮山興國小的六位教師,結伴橫渡花蓮溪要到學校授課,在溪中不慎滑倒,被急流沖散,其他人游上岸,其中張箭、鄧玉瑛兩位老師不幸遇難,後來建了「箭瑛大橋」,事隔至今,大橋已老舊成危橋,立委徐榛蔚日前邀集相關單位會勘倡議改建,這座大橋的故事仍芬芳至今 。
鳳林鎮山興國小,當年對外沒有橋梁進出,該校老師張箭(當年五十四歲)、鄧玉瑛(女,當年廿一歲)、陳國義、林寶炫、鍾月美及陳素娥等六人,分別住在鳳林鎮和壽豐鄉,每天結伴橫渡花蓮溪到對岸的山興國小上課。
四人牽手涉水 二人沒入
六十六年十月六日上午七時,鍾月美和陳素娥見水勢太急,有點害怕,站在溪邊未動,其餘四人則手牽著手涉水過去,當走到一半時,鄧玉瑛首先滑倒,另外三位老師也跟著沒入水中,因陳國義略識水性,在下游兩百公尺處爬上岸邊,並救起了林寶炫。鄧玉瑛和張箭則不見了蹤影。
當天下午,鄧老師的屍體已在壽豐鄉的溪中找到,張老師的屍體第二天被警方打撈尋獲。當時的山興國小校長余聰麟,也投入搜尋,二位老師屍體找到時,與死者家屬抱頭痛哭;鄧玉瑛是山興國小的代課教師,才代課六天;張箭在該校已任教十六年,有妻子及三個小孩。
事件發生後,震驚中央省府及地方,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打電話給花蓮縣代理縣長柯丁選,垂詢鳳林鎮山興國小教師張箭、鄧玉瑛冒險涉溪到校授課遭到不幸的情形,並指示柯丁選籌建一座橋樑,用這兩位教師的名字做橋名。
蔣經國囑託送慰問金
蔣經國在電話中囑託柯丁選,代表他到遇難教師家中慰問,各致送慰問金一萬元。另外,涉溪遇險的教師陳國義、林寶炫,也致送慰問金一千元。
柯丁選上午接到蔣院長電話後,中午就到這兩位教師家中慰問,並向死者家屬轉達了蔣院長的悼念和關切之意。當時的教育部國教司副司長紀海泉,也代表教育部長李元簇慰問死者家屬,致送慰問金。之後,蔣經國也到現場了解情況。
指示以二師之名造橋
蔣經國指示地方以二位老師的姓名當橋名後,談到橋名的命名,有一段典故,就是到底用什麼名比較合適,地方分別以「張鄧橋」、「瑛箭橋」、「箭玉橋」、「玉箭橋」、「張玉橋」、「鄧張橋」、「張瑛橋」、「箭瑛橋」。
本報記者當時為鳳林鎮大榮里幹事,張箭住在大榮里,對張家、鄧家相當熟稔,為了橋名,與當時的山興里長張續森、鳳林鎮長張乾倉、縣議邵金鳳共同研商,最後決定為「箭瑛橋」,一是張箭是鄧玉瑛的父執輩,二是男名在前女名在後,三是「瑛」字比「玉」字好念,最後才決定命名「箭瑛橋」。
柯丁選最後也尊重地方的命名,決定在發生意外的花蓮溪畔興建一座橋樑,橋名定為「箭瑛橋」,橋長四百五十公尺;橋面寬度為七點五公尺,工程費二千五百萬元。
七十四年八月間,張箭和鄧玉瑛兩位老師捨己救人愛心故事的電影,學者電影公司於現場開鏡拍攝,二個月拍攝完成,於十月二十五日上映。電影取名為「箭瑛大橋」。石雋飾演張箭,顏鳳嬌飾演鄧玉瑛,上映後相當叫座。
張箭的太太蔡清妹、鄧玉瑛的父母仍住鳳林,鄧玉瑛的哥哥鄧明星為前花蓮縣政府建設處長。張箭的二個兒子張立何、張立柯則當職業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