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成大考古研究所長劉益昌前天接受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到台東的遺址現勘後說,台灣玉的原產地在花蓮,四千年前人們從花蓮把玉運到台東,並在現今的富山、杉原一帶成立玉器加工場,從遺址考古中發現許多玉器加工的工具、玉石廢料,證明當時的玉器加工非常興盛。
劉益昌說,南島民族不但發源自台灣,而且當時台灣的首都就在台東,南島民族從台東帶著玉器當成信物,航向東南亞等國,四千年前的台東可能比現在還熱鬧。
他從考古出土的文物還發現直徑約二公分的大型魚脊椎骨,證實當時的人類已經有能力航行到外海,捕抓大型魚類,海洋提供豐富的資源,讓南島民族得以繁衍壯大。
台東首都的時間為期多久?劉益昌說,大約二千年。他強調,台灣玉隨著南島民族擴散至東南亞,至今約二千四百年前,東南亞發展的青銅器及琉璃珠製作技術,開始擴散至台灣後,也終結台灣玉的流行,讓台東的地位逐漸沒落,而至今台灣的原住民族,仍有許多以琉璃珠、瑪瑙為裝飾品,就是受到當時的影響。
他強調,對南島民族而言,海洋不是阻隔,而是道路,在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發現三千多年前的台灣玉,證實當時人們已從台灣擴散出去。
劉益昌隨手拿起一塊方正的小板岩說明表示,板岩出產自中央山脈,卻在靠海富山可以找到,板岩也沒有海水淘洗後變圓滑的情況,因此可以推論板岩是人類搬移至此,另外地面上也撿到一小片白色岩石,劉益昌說明,這是台灣玉白化變質後的情況,是玉器加工後的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