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台灣東部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數年前倡議的西寶水力發電計畫,因有人反對而沒有下文,運用水力發電不僅是最潔淨的能源,且供電穩定,其中和平碧海水力發電廠就是成功的例子。有了和平碧海水力發電廠寶貴的施工經驗後,台電應持續推動水力發電,達成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的目標。
今日在台灣電力中,水力發電占台灣電力裝置容量約百分之十一,但實際生產量約僅占電力整體供應的百分之四左右,比例不高,但這並不代表水力淡出了發電的行列。
獎勵開發 聚沙成塔
由於台灣的水力發電開發甚早,技術相對成熟,只要持續改善與增進現有 水力發電的效能,應可有效增加水力發電的生產量;另一方面,獎勵開發小規模的水力發電,聚沙能成塔,相信亦能達到可觀的成效。
碧海水力電廠位於和平南溪上游河床標 高五四五公尺處興建攔河壩一座,調蓄上游流量,並於壩上游右岸新設進水口引水,經一條長約六點五公 里之頭水隧道,至和平溪下游河床標高一百公尺處,右岸山腹內新建的地下電廠發電,發電後的河水,再經由長約三百一十公尺的尾水隧道回歸和平溪本流。
整座發電廠主要的設施包括:南溪壩(壩 高四十二公尺,壩頂長一百廿公尺)、輸水隧道(壓力式,長六五四九公尺,內徑二點七公尺)、地下廠房 (長卅四公尺,寬十六公尺,高卅六公尺)、豎軸佩爾 頓型式水輪發電機一部,裝置容量六一二WM,也是台電公司首次採用此種型式水輪發電機。
溢洪道閘門約三層樓高,寬約三個車道,為穩定供電量,每天攔截儲蓄十八小時的溪水,供應六小時用電尖峰時段,配合營運調度尖峰電量約五二○MW,年發電量約二點三七億萬度,不但有效運用自產水力能源,每年可減 少約十二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系統供電穩定及東部用電需求都有相當助益。
路途遙遠 施工不易
和平碧海水力電廠主要工程結構物計有南溪壩、進水口、頭水隧道、平壓塔、壓力鋼管、廠房、尾水隧道及永久機電設備等,但這些設備並不會如魔法般憑空出現,一切都須要人力、物力的緊密配合。
由於從平地至壩址不僅路途遙遠,環境也十分惡劣造成進出困難,整條施工道路分為數段進 行規劃。除第二段施工道路以下尚可利用和平溪 河床便道及採礦便道作為人員及器材運輸外,其餘第三、四、五段至南溪壩址的施工道路因位於 原始林中,無任何現成道路可供進入,所有進出端賴蜿蜒崎嶇的和平林道,並分別自該林道卅二K 及卅六K經由羊腸小徑抵達中段及壩區,全程約需十小時,沿途有毒蜂、毒蛇及野獸出沒其間,不僅辛苦且危險萬分。
在台電人員集思廣益及公司支持規劃 下,採用直升機作為人員交通、糧食運補及緊急救援的主要方法,更於工區選擇四處較為平坦地 設置簡易之起降場方便人員進出,使進出工區不再讓人膽顫心驚。
但在正式利用直升機進行飛航工作之前,工作人員赴現地勘查、測量及調查時,還是僅能背負背包,餐風露宿於簡易帳蓬中,野炊於山林間,連起碼之吃住、盥洗都成為不可多得的奢侈。
為改善台電人員的工區生活並提振士氣,在前述的四處簡易直升機起降場附近興建四棟工房,內有簡單之水、電、床舖、桌椅等基本設備,解決人員於工地作業的生活難題。